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

24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

损, ❖带走摩擦热, ❖去除摩擦表面的污染物或磨损产物, ❖保护摩擦表面不受腐蚀等。
1.流体润滑
❖固体摩擦表面之间靠一层充分厚的粘性流 体膜进行润滑,叫流体润滑。
❖在流体润滑状态下,摩擦表面并不直接接 触,而是两表面间的粘性流体分子之间发 生内摩擦。
❖流体润滑的条件是在摩擦表面之间维持 一层足够厚度的流体润滑膜,因此流体 膜内必须存在压力,足以平衡外载荷。
材料表面层原子形成应力场而具有很高的 吸引力,因此,表面会吸附空气、水分和 各种有机物的分子,并被它们所覆盖。
被吸附到表面的活性物质会向表面的裂纹 中渗透,升高裂纹尖端应力,使裂纹进一 步向深处扩展,导致表面强度下降。
(4)污染层: 一般在吸附层的表面还存在污染层,主要
由环境中微粒的沉积及磨损碎屑组成。
所造成的损伤。
(4)腐蚀磨损: 同时受到腐蚀和磨损的综合作用下的材 料表面损伤叫腐蚀磨损。
❖氧化磨损 ❖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5)冲蚀磨损: 材料表面受到细小而松散的流动粒子冲 击时而出现的一种磨损形式。 粒子的直径一般小于1mm,冲击速度在 550m/s以下。
(6)微动磨损: 两固体接触表面上因出现周期性小幅振 动所造成损伤的一种特殊的磨损方式。
摩擦痕迹(350X)
一.固体的表面特点与表面的相互接触
固体的摩擦发生在表面,而任何固体表面都 不是完全光滑的。由于切削刀痕、材料的 塑性变形、加工时振动的存在,使零件表 面存在凸凹不平与形状误差,这种表面轮 廓对其摩擦学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1.固体表面的几何形状 零件表面的真实几何形状是由表面形状偏差
磨损主要是微凸体接触区域受损而引起 的,通常发生在重载、高速,特别是产 生大量摩擦热的运动副中。
粘着一剪断一转移一再粘着
举例: 1、真空中洁净的硬钢压在黄铜块上后分开,用 高倍显微镜观察,明显看到分散的黄铜粒嵌 在钢表面。
2、黄铜圆销在旋转的钢制圆盘上滑动,可看到 钢盘表面被涂抹上一层黄铜。如果用显微镜 观察可看到分散的转移特性。
(4)混合摩擦: 介于上述各摩擦之间,即接触表面间同时 出现干摩擦、边界摩擦和流体润滑摩擦的 一种混合摩擦状态。 这是生产实际中最常见的一种摩擦状态。
三、磨损
机械零件磨损的特性
跑合 稳定磨损 剧烈磨损

b

a

o
时间
磨损的三个阶段
1.磨损过程中摩擦表面的变化
在摩擦过程中,两个物体的表面微凸体相 互接触处会发生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过程 ,此过程将伴随一连串的物理、化学及机 械性能的变化。
形使其结构发生变化,晶粒细化,形成 变形层。 变形层一般可达几十微米,粗加工时可 深达几百微米。变形层由于硬化作用而 具有较高的硬度。
(2)氧化层: 新加工的零件表面在大气中会很快氧化,在
几秒钟内形成厚度为1~10nm氧化层,高温时 氧化层的形成速度更快。 氧化层的性质与整体材料的性质截然不同。
(3)吸附层:
五、常见的减少磨损的方法
主要办法: ❖改善设计,提高加工和装配质量; ❖使用良好的润滑剂; ❖采用高耐磨材料; ❖对材料进行表面处理。
常用的减少磨损的表面处理方法: 1.电镀:镀铬 2.表面喷涂和堆焊耐磨材料:合金或复合
陶瓷 3.化学热处理 (1)磷化处理 (2)软氮化
(3)低温渗硫:FeS和FeS2 (4)渗碳与渗硼 (5)化学气相沉积:CVD (6)离子注入:钼离子、硫离子、氮离子
微动磨损主要发生在相对静止的摩擦副 表面,两接触表面无宏观相对运动,只 是在外界变载荷影响下存在微小振幅的 相对震动而引起的磨损。
3.影响磨损的因素
(1)服役条件的影响 ❖载荷:
随载荷增加,实际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 增大,摩擦热增加,损伤加速。
❖速度:
若滑动速度的增加未引起摩擦表面温度 的激增,则随滑动速度的增加,摩擦时 间减少,材料来不及变形,从而使磨损 量减少。
(1)表面微裂纹的生成及其破坏作用:
在摩擦过程中,在摩擦表面微凸体区域的 接触应力与温度很高,在该区域的组织发 生变化或熔化。因此在重复性机械应力和 热应力作用下,材料表层将产生微观裂纹 ,并向内部延伸,在某个深度处连接起来 ,最终导致材料从表面上脱落下来。
(2)化学反应过程: 在磨损过程中,磨损过的新鲜材料表面会 与空气和周围介质形成化合物薄膜。
磨料磨损
点蚀
剥层磨损
胶合
疲劳磨损
凿削式擦伤
腐蚀或氧化磨损
微动磨损
电腐蚀磨损
表面破坏方式和磨损机理关系简图
(1)疲劳磨损:
两表面在相对滚动或滑动过程中,在外载 荷引起的交变接触应力作用下,使裂纹在 被磨面的表面或次表面形成、扩展并连通 ,最后剥离下来,形成点蚀或剥落。
(2)粘着磨损: 粘着磨损是指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发生 相互焊合,在相互运动过程中焊合表面 产生撕裂而发生的磨损。
B
微凸体互嵌——微凸体不发生变形就 不能产生运动
二.摩擦
定义:两个接触的物体在相互运动过程中 所发生的阻力。 摩擦的大小一般用摩擦系数μ表示,其值等 于摩擦力F(切向力)与法向力N(载荷) 的比值,即μ=F/N。
1.摩擦机理
简单粘着理论:当固体表面相互压紧时,它 们仅在微凸体的顶端相互接触。由于实际接 触面积很小,接触点处的应力往往很高,因 此,接触点处首先开始发生弹性变形,进而 发生塑性变形。 材料的塑性变形使接触面积不断增大,一直 到实际接触面积增至恰好支撑外载荷为止。
A=N/σsy
A—实际接触面积 σsy—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 N—法向载荷
此式表明摩擦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与法向 载荷成正比。
摩擦力:F粘着=Aτb F=Nτb/σsy
摩擦系数可表示为:μ=F/N=τb/σsy
简单粘着理论说明两条摩擦定律:即摩擦 系数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摩擦力和载荷 成正比。
2.摩擦的分类
❖分为流体动压润滑和流体静压润滑。
2.边界润滑
❖如果摩擦表面粘性流体润滑剂的压力不 足以平衡外载,流体膜的厚度减少到分 子级大小,形成流体膜,在一定程度上 起保护摩擦表面的作用,这种摩擦状态 叫做边界润滑。
❖边界膜的厚度很薄,摩擦表面的形貌和 表面性能对润滑状态有很大影响,边界 润滑的摩擦系数高于流体动压润滑,但 比干摩擦的摩擦系数低。
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可分为滑动摩擦和滚 动摩擦;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静摩擦和动摩 擦; 按表面的摩擦状态可分为干摩擦、流体摩 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
(1)干摩擦: 既无润滑又无湿气的摩擦为干摩擦。 这种摩擦一般发生在制动器、摩擦传动 及纺织、食品、化工机械的部件。 在这些摩擦中,考虑到污染和安全问题 ,润滑剂不允许使用。
表面形貌轮廓
微凸体
中线:实体面积=空间面积
Zi
m
m
x 样品长度l
空间
实体
2.材料表面组织结构与物理化学力学性质
零件表面层的组织结构及物化性质与整体材料 不同,导致其与整体材料的力学性质不同。
普通脏污层 吸附层
氧化层 贝氏层 严重变形层
轻度变形层
金属表层的组成
(1)变形层: 切削加工的零件表面由于材料的塑性变
3.润滑材料
(1)液体润滑剂: 矿物油,合成油,水基液体
(2)固体润滑剂: 主要应用于超高温、超低温、超高速、超 高压、高真空等超出润滑油或润滑脂使用 极限的情况下。有石墨、二硫化钼、软金 属等
(3)润滑脂: 润滑脂是由润滑液体稠化而成的、具有 可塑性的润滑剂,在低载荷时,呈固体 性质;当超过某临界负荷时,能够像液 体那样流动。 凡士林。
在磨损过程中,由于温度与压力很高,处 在该区域的润滑介质或摩擦副材料中可能 会分离出氢、碳等原子,材料的表层原子 与这些原子反应而使自身的脆性增加。
(3)润滑剂的作用: 润滑剂决定着磨损的程度。 润滑剂可减少摩擦与降低磨损,但有时 润滑剂渗入材料表面的微裂纹中,由于 楔挤作用可促使裂纹扩大,从而使表面 材料破裂脱落。
(4)摩擦表面间材料的转移:
在摩擦过程中,材料会从一个材料表面 转移到另一个材料表面,通常是塑性大 的材料由于粘着作用而转移到较硬的材 料表面而发生磨损。
2.磨损的分类
按机理一般分为:
粘着磨损、磨料磨损、腐蚀磨损、接触疲劳磨 损、冲蚀磨损、微动磨损、冲击磨损
表面损坏方式
磨损机理
轻微磨损
粘着磨损
严重磨损
(2)边界润滑摩擦:
相对运动的两表面被很薄的润滑膜隔开 (0.1~1.0×10-3mm),边界膜的存在可 使摩擦系数降低2~10倍,并使表面磨损 显著减少。
(3)流体润滑摩擦:
摩擦表面完全被润滑膜隔开,靠润滑膜 的压力平衡外载荷。
在流体润滑中,摩擦阻力取决于润滑剂 的内摩擦(粘度),这种摩擦状态具有 最小的摩擦系数,在节能、延长寿命和 减少磨损等方面都是最理想的。
若滑动速度增加使摩擦副表面急剧升温 而软化,则会料表面的硬度降低,使实际 接触面积增加,导致粘着磨损倾向上升,当 温度升到一定程度后,将使接触表面局部熔 化焊合,使粘着磨损急剧增加。
温度升高导致摩擦副表面间润滑油氧化甚至 失效,也会加剧磨损。
在高温的服役条件下,应选择石墨、二氧化 钼作为润滑剂。
❖表面粗糙度: 表面越粗糙,摩擦阻力越大,摩擦系数 也越大,摩擦就愈严重。 但表面太光滑又会使接触面积增加和表 面的储油能力下降,从而使磨损增加。 通常许多带有凹沟的平滑表面的耐磨性 较好。
❖表面污染层与润滑膜: 表面污染层在摩擦过程中可降低接触表 面间的粘着倾向,起到减磨润滑作用。 但是,若污染层中含有硬颗粒时,则会 使磨料磨损加剧。
3、巴克莱用单晶体碳化硅与各种金属相摩擦, 第一组球形碳化硅滑块在金属平面滑动;
第二组球形金属滑块在碳化硅平面滑37 动。
(3)磨粒磨损: 硬的颗粒对表面上硬的微凸体在摩擦过 程中引起的材料损失,称为磨粒磨损。 磨粒磨损实质上是材料表面在磨粒作用 下发生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