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本文从真挚朴素的情感、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和高远博大意境三个大的方面浅谈了李清照的词,并分别用真实的情感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婚后的风格转变、晚期的凄凉写照四小点论述了其真挚朴素的情感;用词的家常化口语化、锤炼而不着痕迹的文学语言、善用白描锤炼语言、语言的韵律美四个方面论述了她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用主观情感占主导地位、赋予自然景物灵性、独特的个性魅力、爱国爱家的忧患意识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作品高远博大意境。

从以上几个方面揭示了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并指出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如此。

”①沈曾植《菌阁琐谈》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②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若本朝妇人,当推(李清照)词采第一。

”③杨慎在《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亦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⑤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进一步强调“婉约以李易安为宗。

”⑥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

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

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

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女性情感世界,她接近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她的艺术特色。

一、真挚朴素的情感1、真实的情感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

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前代词作者,多是模仿而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

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之用,专写妓女娇柔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

大多数作者在写到女性时无法深入女性内心世界,他们不熟悉女性生活,不了解她们纤细、复杂、敏感的心理,缺乏亲身经验,并常将主观自我加入进去,在写作过程中会在有意无意间著上“男性外衣”,往往流于陈套,终不如女性自我描写之真实贴切。

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把感性的生命发扬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她的词最显著的特征。

她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2、早期作品的欢快格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

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形成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

我们可见的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⑦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

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

词中说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有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3 、婚后的风格转变与少女时代不同的是她婚后的风格转变,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成为她作品的主导。

李清照于十八岁时适逢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宰相之位。

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鉴赏金石刻词。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夫妇同志,伉俪情深。

“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夫赓和。

”⑧这段时间也是她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已达到很高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

婚后的李清照是一个深于情感,大胆表露情感的少妇。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婚后小别,使她尝尽愁滋味,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

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在这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4、晚期的凄凉写照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里,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或毁于兵乱,或失之流离,几乎丧失殆尽。

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故国的怀念。

同时也对统治阶级不思收复中原的怨恨加深,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词里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乡的感情表达了出来,她的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厚!故土的沦丧,爱人的病逝,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她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

这一时期便产生了她的杰作《声声慢》,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

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景况的艺术写照。

二、自然率真的文学语言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杰出的语言才能在严格的词律中运用自如,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1、词的家常化、口语化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

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而李清照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

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她大胆的选用民间口语入词,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

把一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

但从口语到文学语言,是经过词人精心提炼加工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⑩“知否”一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诗趣。

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

“知否,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

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惋,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

2、锤炼而不着痕迹的文学语言。

语言锤炼而不见痕迹,而表情达意却细致深入,耐人寻味。

初看语言极为平常,无新鲜之处,细品却含蕴丰富。

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

“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⑾锤炼而不着痕迹的典型例子,首推《声声慢》在叠字的运用方面,显示了李清照语言的创新精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得黑?恬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⑿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旨在抒写深秋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起首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写到环境,从环境写到心境,层层深入,淋漓尽致的道出词人晚年孤独凄凉的处境,造成了浓重的氛围。

“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肺的哀愁、悲愁,全词无一难字,无一典故,朴素清新,亲切感人。

尤其是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更是一个创造。

这十四个字将词人晚境的悲凉描写得淋漓尽致,将词人情绪的发展过渡的脉络清晰,层次井然,成了文学史了的奇笔。

这不仅是因为叠字用得多,更重要的是写得如此自然贴切,毫无生造之感。

3、善用白描锤炼语言。

李清照与众多词人不同的是用词朴素,与用词华丽的词人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