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3)一个花瓶分3朵,另一个花瓶分5朵;
(4)每个花瓶分4朵。
2.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种分法两个花瓶同样多。
3.提问:如果老师准备每2朵插一个花瓶,那么需要几个花瓶呢?
小结:每个花瓶都分了2朵,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学情预判: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调整
一、先学探究。
1、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去游玩,好吗?
学生先独立做,做好后集体交流。
4、出示图片:
①出示6只小白兔,问:
6只小白兔,每2只1份,分成了()份。
6只小白兔,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只。
比较这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②出示8只螃蟹,问:
8只螃蟹平均分成2份,每份()只。
填好后,问:你是怎么想的?
③先圈一圈,再填空。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调整
一、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3)教学除法算式。
①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②6个小朋友,每辆,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⑤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五、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人
王兴涛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题
认识平均分(二)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1)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苹果?
(2)同桌合作,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结果:
①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②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③每8个一份,分成了()份。
3.考考你:有15个梨,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能运用平均分的知识顺利完成任务。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2、老师有9块糖要平均奖个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
3、把12条鱼分给4只小猫,使得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4、有14只铅笔平均放在两只铅笔盒,每盒放( )支。
5、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得()根。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调整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出示12枝铅笔)今天老师带来12枝铅笔,准备奖给纪律遵守得好的学生。
2、出示操作要求:
(1)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回答。
备课人
王兴涛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题
认识平均分(一)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只要答对题,可以免费乘坐观光缆车。你免费想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出示:(1)8个梨,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 )盘。
(2)6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做一做
12瓶矿泉水,每3瓶一份,分成了几份?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2.我最棒
还是12瓶矿泉水,将它们平均分,有几种分法?要求:不能重复,并且一个不漏的摆出来。(小棒摆一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平均分这个平均分的含义,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调整
一、先学探究
初步感知“平均分”
1.老师这里有8朵鲜花,准备插到两个花瓶里,你们猜我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个花瓶分1朵,另一个花瓶分7朵;
(2)一个花瓶分2朵,另一个花瓶分6朵;
9个五角星,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④画一画,分一分。
12个正方形,每4个为一份,分成了()份。
1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⑤看图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分的?
先出示:6只小蜜蜂,分成2组,每组3只。
再出示:10只蝴蝶,分成5组,每组2只。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4题和课件设计的练习中,都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学情预判:
二、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想请大家帮个忙!(出示挂图)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个。)
(2)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枝?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自主探索,请学生上台示范分铅笔。
3、这两种分法相同吗?(不一样。)它们每份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比较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
二、探究交流。
1、比较这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⑥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
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第48页的“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教学例题,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看,小朋友们在干什
么?
(1)出示:植树情景图(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
2、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也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在小组里说说。)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