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教学心得

浅谈语文教学心得

浅谈语文教学心得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根据从教以来的感悟,浅谈一下个人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语文课要充分体现“读”的特点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

只有“熟读”才能“精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正是这个道理。

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一潭死水。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读”这一重要环节。

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如果你用心地朗读,那无疑是一种享受。

琅琅书声如叮咚泉水缓缓流过你的心田,使你不知不觉间就置身于春的海洋……读得多了,你对美的领悟能力就会不断上升。

从最初的感受鉴赏美到你能创作美,创作出让人心仪的美的文章。

不仅仅是散文的朗读。

文言文、小说的朗读也都应该获得重视。

在课堂教学上,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我提倡的是:不仅是学生多读,教师也应适时适量地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聆听。

久而久之,这些内容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素质。

让师生都加入到“读”的行列中去,读出语文的博大精深,读出语文的隽永神韵,读出语文的神采飞扬。

二:语文课要充分体现“写”的特点
自古以来,读写结合贯穿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提倡写,当然我们不能把“写”简单地理解为抄写,这里的写的含义应是练笔。

作文常常是学生的难项。

提笔半天,纸上也仅几行字。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

我曾经调查过一些写文章,文思泉涌的学生,他们都有随时练笔的习惯。

其实许多大文豪都是这方面的楷模,辛弃疾专门准备了一个布袋子,随时携带,随时随地捕捉那突至而来的灵感,写下来就投在袋子里。

近代作家鲁迅、巴金等在这方面亦是先行者。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满足于作文课上的作文训练,应见缝插针,或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时间练笔,或针对热点问题,让学生“趁热打铁”,谈谈见解,或在学完一首现代诗后,当堂引导他们写一首诗。

另外,应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让读和写并驾齐驱一路走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