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上覆岩层破坏形式的判断

理论判断
根据力学条件分析,理论上判断是很简单的。
L0<LG 时,岩层在悬跨度的中部被拉坏,形成弯拉破坏形式; L0≥LG时,岩层在端部被剪坏,形成剪切断破坏形式。

现场判断
1、测区布置(井下动态观测测区布置)
借助于井下动态观测研究方法,测
试仪器为0.01mm精度的顶底板相对
2
8
8
嵌固梁端部与中部弯矩之和正好与简支梁中部弯距相等。 梁端开裂后,端部弯矩向中部转移,就是按照这一规律进 行的。
力学过程分析:
(1)工作面推进至岩梁悬跨度达到极限值L0时,梁端弯矩MA为:
MA (q1 q2 ) LO
2
12
梁端的拉应力为:
( q1 q2 ) LO
2

A
MA W

ω
2
>
ω
ω
1
2
< ω
1
L
L
3
=
0 .8 L 2
L 2 = 0 .8 L 1
L1
图3.9 传递岩梁的形成
最大挠度和曲率 对于嵌固梁:

max

L
4 2

max

L
2 2
32 Em
2 Em 3L
2
对于简支梁:

max

5L
4 2
32 Em

max

2 Em
2
可以通式表达为:
L
4 2
m h
li
lo
lo
lo
li+
l
图 3.2
必须有高初撑力,其阻力能抗衡顶板沿煤壁切下,把切断线推 至控顶距之外。支架缩量按照出现台阶下沉而不能压死支架考 虑。 出现台阶下沉时支架阻力与缩量分别为: mL
PT A
k k G
2 LK
h mz ( K 1)
A
由于两种运动形式的发展与破坏以及对采场控制的要求不 同,因此,对其力学条件与现场判断必须进行研究。 运动发展至破坏的力学过程及其条件 弯拉破坏的力学过程及其条件 弯拉破坏是其悬跨度达到极限跨度后,深入煤壁的两端部断裂 基础上,于悬跨度的中部裂断而实现的。 弯坏的力学过程,就是其支承条件由双嵌固梁向简支梁发展 的过程。
i 1
则,保持假塑性岩梁的条件为:
Sn S0
(3)显现特点 运动由于是逐渐发展,冲击不大,相对(剪切运动)其矿压显 现比较缓和。 (4)控制要求 为保证岩层运动时的采场安全,支架必须承担控顶区上方 冒落岩层的全部岩重,并且把“假塑性岩梁”的运动控制在要 求的位置上。当然,当不需要对“假塑性岩梁”沉降进行控制 时,支撑这部分岩层的支架阻力可以为零,最大不必要超过岩 梁跨度四分之一的岩重。 mL
和中部弯矩分别为: 中部: 端部: 2 2 2
MA qL0 12 (q1 q2 ) L 12
O
MO
QLo 24

(q1 q2 ) LO
2
24
而简支梁其端部和中部弯距为: 中部: 端部:
M 0 A
MO ql
2

(q1 q2 ) LO
C A A
n -1 n
A-冒落带
H m2 m1 m2
B A A
¦ 1 ¦ 3 ¦ 1 ¦ 3
1 2
A
3
B-裂隙带
C-缓沉带
A
m
L
k
L
1
L
2
L
3 n -1
L
L
n
图3.8
上覆岩层运动情况
相邻的两岩层是同时运动组成一个岩梁,还是分开运 动形成两个岩梁呢? 回答是:用两个岩层沉降中最大曲率和最大挠度判断。 准则: ω上≥ ω下 组合 ω上< ω下 离层
m h A 1 O B
L
2
o
o
qL 12
(a )
qL 24
2
o n
q 2=
i= 1
m ir 1
q A
1
=m
O
1
r1 B
qL 8
2
o
(b )
图3.3
岩梁的支承条件与弯距 a-嵌固状态; b-简支状态
梁由边界煤柱及工作面煤壁支承。分析力学过程: 在上覆均布载荷和本身自重的作用下,岩梁中部O点开裂的条 件是其弯矩达到使拉应力超限的值。
(m mi )LG 2
[ ]

max

3Q 2
max
最大剪应力Qmax和抗剪端面面积S分别为:
Q max (q1 q2 ) LG 2
S 1 mc mc
G
整理得以岩层悬露跨度表示的剪坏力学条件为: L 剪坏的力学过程如下:

4mc[ ] 3(m mi )
生。 3)离层出现的位置取决于组合岩梁中各岩层的弯曲刚度和夹
层的强度。
(2)岩层纵向运动的总趋势 下部岩层将首先暴露,愈靠上部的岩层悬露愈晚,下部岩层的总跨 度是上部岩层的1.25倍,由于岩梁的悬跨度由下而上依次减小, 而剪应力大小又与岩梁悬跨度成正比,则剪应力大小亦由下而上 递减。岩层的运动发展趋势是由下而上的。 (3)传递岩梁形成的力学原理 传递岩梁——把每一组同时运动(或近乎同时运动)的岩层看成 一个运动整体,称为传递力的岩梁,简称“传递岩梁”。
第三章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 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提要
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纵向 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推进方向上的 运动规律; 直接顶厚度的确定方法、老 顶范围及其确定方法

本章特点 学习难点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较多

• 岩层运动和破坏形式的判断方法、岩层 纵向组合运动的分析方法、岩层推进方 向岩层运动各阶段的参数与特点;上覆 岩层运动参数确定方法
(1)当岩梁悬露跨度达到极限跨度L0时,梁端因拉应力超限而开 裂。 (2)当工作面煤壁推至开裂位置或构造断裂面附近,在梁中的拉 应力还未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由于悬露岩层端部残余抗剪端面不 足,其剪应力超限,造成岩层沿工作面煤壁附近整体切断而塌垮。 如果工作面支护有较高的初撑力和足够的阻力,岩层将沿放顶线 切下。
N 3 ----4
40
N 1 ----2 20 l3
N 2 ----3
m
mE
1 .5 m

n
m

2 1
c a' c'


1 .5 m
m

L
h
L
a c
¦Σ
¦ n
b d a' c'
¦Σ ¦ n '
b' d'
(d )
¦ Σ¦ n
(c )
¦Σ '
¦ n
图3.7
层间剪应力与离层
离层发生的位置和条件可简单归纳如下:
1)离层将发生在岩层的接触面或软弱夹层上。
2)接触面的破坏,只有在相应接触面的剪应力超限时才发
用岩梁悬跨度表示为:
2
O [ ]
A T
LO
2m [t ] (m
m )
i
显然,L0值随岩梁厚度m、允许抗拉强度[σt]的增加而增加,随 支托层上的软岩层厚度∑mi的增加而减小。

岩层剪坏的力学过程和条件
max
悬露岩层剪坏的力学条件是: 梁端抗剪断面上的最大剪应力为:
3)当m,E都不相同 则E下m下2>1.254 E上m上2同时运动; E下m下2< 1.254 E上m上2分开运动。 (4) E下=E上,m下=m上 下部先运动
实测研究的例证 1、开滦范各庄矿钻孔观测的结果
4 3 2 1
A1 A2 A3 A4
l1 l2 l3
A1 60 l1 A2 l2 A3
(a )
E下m下2< E上m上2分开运动。
(2) 两岩层在自重作用下弯曲沉降。
L下= 1.25L上 则由E下m下2=(1.25)4 E上m上2判断。 1)当 E相同,由岩层厚度判断
①m下<m上,则下部先运动; ②m下>m上,则只有当m下2>1.254 m上2时才同时运动。 2)当m相同,由弹性模量E决定 ①E下<E上,则下部先运动; ②E下>E上,则只有当E下>1.254 E上同时运动。
(2)强制放顶改变坚硬岩层的厚度,可以排除整体切断塌垮 的危险,从而使破坏形式转化为弯拉破坏的形式。 (3)改变开采程序。(上行开采,厚煤层恒底开采等) (4)在推进方向上,遇到图示 的断层构造,使运动形式由 弯坏转变为剪坏。
L LG
图3.6 工作面前方构造断裂面对岩层运动形式的影响
3.2 采场上覆岩层纵向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c tg
n
σn ---接触面或层面上的压应力 当夹层上下各层刚度E相同,或上部弯曲刚度小, σn>0, 相反,下层弯曲刚度小时, σn≤0。
m /2
M +dM M
q a a c b c d
¦ n ¦Σ
b
m /2
¦Σ
¦Σ
d
¦ n
¦ Σ ax m
L (a ) (b )

a n b d b' d'
岩层运动和组合的力学分析
(1)离层发生的位置与条件 采场上方悬露的上覆岩层,可视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 嵌固梁,(图b为两个高强度岩层夹持低强度岩层组合的嵌 固梁),该梁弯曲沉降过程中,在平行于轴向的各层面上出 现剪应力,随采场推进,剪应力随岩梁悬跨度和外载的增加 而增加,当剪应力增加值超过层面上粘结力和摩擦力所允许 的限度时,层面或软弱夹层的接触面即被剪坏,岩层的离层 即发生,因此发生的力学条件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