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下《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九下《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明确:十五、八十。夸张修辞,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
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再读诗歌,小组讨论交流:
(1)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羌笛 qiānɡ
风掣红旗 chè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整体把握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
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师讲授:所谓品诗,就是品评欣赏。可以对其进行内容再现,品评诗歌的画面美;可
以就某个词语的使用进行品析,体会用词的妙处;也可以对某句使用的修辞进行品析,了解
其用意;还可以品评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自由品诗,教师点拨、适时总结。
1.品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胡地的风雪有何特点?哪些词语写出风雪的特点?地面上还会有哪些东西被卷起来了?
23.诗词曲五首
【教材分析】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 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 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 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3)这五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胸怀? (4)读完诗歌,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
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有抒写战争带给人民痛苦生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明确: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3)根据注释诗歌大意: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4)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2.品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
为什么用“飞”而不用“飘”?
(2)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景物的这些特点。
(3)教师指导朗读:读诗要根据诗歌所写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调整停顿、重音、
快慢和语调把它们表达出来。
第一句重音要放在哪个词上,才能读出胡地风大的特点?第二句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
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明确:重读“卷”;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2.读准下列字音:(多媒体展示)
冢(zhǒnɡ) 狗窦(ɡǒu dòu) 雉(zhì)
旅葵(kuí)
舂(chōnɡ)
羹(ɡēnɡ)
贻(yí)
3.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分小组交流诗歌中重点词的意思,并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多媒体展示)
①八十始得归:
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边读边品,积累感悟
(一)朗读诗歌,积累知识
1. 文学常识: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
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
“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
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聆听感受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3.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 sàn
狐 hàn
阑干 lán
活的,还有描写边塞风光及离愁别绪的。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看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二、边读边品,积累感悟
(一)朗读《十五从军征》,结合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
1. 文学常识: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
为乐府诗。
《山坡羊》是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 生的深沉的感慨。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与关怀。 【学习目标】
1.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歌。 2.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音形义)。 2.边读边悟 (1)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每首诗歌的内容。
《南乡子》融经铸史,借古讽今。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 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过零丁洋》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 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 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 的生死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