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答案】 • 1、举一反三 •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 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 亦可)。 • 评析: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 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 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 的。 •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 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 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 第八课 周而不比 • 一、核心解读 • 理解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 面的主要观点,了解孔子的人际交友观。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 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 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 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 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 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 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 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 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 2010年浙江高考卷论语题: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 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 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 ——欧阳修《朋党论》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 《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 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 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 ——欧阳修《朋党论》
• 【答案】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分析:《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 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 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 向。
•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论语》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 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 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 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 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 为政观。(1分) •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先说“质”。具体要求有: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 视不义之富贵犹如浮云。三要安贫乐道,乐以忘忧。做到不耻恶衣恶 食;不患得患失,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君子不 可以不弘毅,当自强不息。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身体力行,他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从孔子的这句话可知,君子之道有三个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仁、智、 勇。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见利忘义, 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什 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第五课 仁 者 爱 人
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 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 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 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 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 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 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 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 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第二课《克己复礼》
核心解读: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 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 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 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 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 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 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 【答案】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 治国 •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 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 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 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2012高考题浙江卷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 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 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 马的态度。(2分)
•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 “色难”。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核心解读:本课节选的几章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们与隐者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通过隐者对 孔子的讽刺和嘲笑,表现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 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 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 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 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 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 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 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突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民族脊梁舍生取义、杀身成 仁。如诸葛亮明知蜀国不可兴、阿斗不可扶,却依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 芳千古;宋代的文天祥明知无力挽救国家于倒悬之中,却依然出生入死,抵抗 元军,直至慷慨就义,证明了民族的血性与骨气。
• • • • • • • •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 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论语》高考题
2009年浙江高考卷论语题: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 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 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评析 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3分)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 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 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 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 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 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 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 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 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 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 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第六课君子之风
一、核心解读: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如《尚书》《诗经》 中就已提及。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 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孔子借用了这一称谓, 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 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中前后总共有一百多处提及“君子”。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 的风范呢?纵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 “文”和“质”兼美。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 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