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正面进攻”难以奏效,“曲线”方能“救国”。
老人开始对孩子们的奖励,实际上是表现了对孩子们蹦跳行为的赞扬,刺激了孩子们继续蹦的热情。
之后逐渐减少这种认可与奖励,孩子们当然会越来越不高兴,也就没有了行为的情绪。
这个故事里其实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其大意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拦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小刚此时的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模式相差很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
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
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扫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
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
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假装”,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的“核心品质”。
一个心理实验:让别人听到你的评价。
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
许多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去接近。
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和厌恶。
“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心理体验是大多数人都曾经历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交互原则,来平衡彼此间的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友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是友情的基础所在。
否则,正如单相思不是爱情一样,“剃头挑子一头热”,你的热情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双方的情感达不到共鸣,友谊不可能建立也不可能持续。
所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微笑,你就要先给别人一个微笑。
不要一心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因为事实上别人并没有任何义务。
首先要求自己去接纳、肯定、支持你周围的人,你就会收获他们对你的喜欢与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孔子所持的观点,被西方看作是伦理道德的黄金原则或基本内容。
确实,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拿去给别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许多矛盾冲突就可以迎刃而解。
另外,这一实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揭示了人际吸引中的“增减原则”,这些数据说明,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
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后来,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
而阿伦森则幽默地称之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
因为后者在日久天长的岁月中对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降低,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所以说,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中潜伏着对爱情不忠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有心计,他并没有做什么事情,给你什么恩惠,却变着法子叫你对他感恩戴德。
也有些人对这一心理效应还不甚明了,更不能做到自觉运用,做事虽然费力却不讨好。
别把弓拉的太满。
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店领导问她有什么决窍。
“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添上一些,并随便说上一句:‘我送你两颗,谢谢你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决窍。
”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糖装少,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因此,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
二是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
人际交往中的白金规则一种让交往产生积极能量的好方法就是抛弃那些黄金规则,而用白金规则取而代之。
也许你会觉得我疯了。
毕竟每个人都知道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规则是他们在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
你不曾觉得这很自私吗?难道每个人不是不同的吗?难道人们不想让自己变得很特别,能被人理解和欣赏吗?他们当然想这样拉!白金规则这么说道:"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这是正确的,不要用一种你所喜欢的被人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比如说,如果他们喜欢直截了当的交往,那么就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与他们交往吧。
要是他们喜欢用那种能有助于建立更个性化人际关系的闲聊方式来与别人交往,那么你就花多点时间跟他们进行闲聊吧。
如果在跟别人交往前能问自己以下这些简单的问题,这样对你会有多大好处和会产生多大效力呢?1、你这次谈话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要谈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会帮助你决定你可以传达多少信息)3、他们偏向于选择哪种交往方式(私人、商业性质、随意、正式等)?4、他们要得到的信息要多详细,概述还是要有大量的细节?5、他们喜欢在哪些地方跟你交往?一些人喜欢快节奏的交流,而一些人会选择慢而谨慎的交流。
下次想让生活变得更精彩的时候,你就试用下这白金原则吧,看看你和你身边的人的能量水平是如何飚高的!克敌之术社交的恐惧犹如纸老虎一般,你越躲着它,避着它,它越欺人太甚,只有你蔑视它,挑战它,才有可能战胜它,只要机有如此的信心和决心,不妨好好学学以下几招克敌之术。
第一招:空椅子技术。
在家中摆放几张空椅子,一张代表"我",其它的代表你所害怕交往的人如父母亲、同事、某异性等,想象一个你们交往的情景,你一会儿坐在"我"的椅子上扮演自己,一会儿坐在别人的椅子上扮演别人,向"我"说话,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
这种游戏似乎很可笑,但如果你能在家中忘情一试,必可逐渐获益,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表演越彻底,消除恐惧的效果越好。
第二招:系统脱敏法。
先主动与亲人和较亲密的朋友交谈,尽量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头来看对方。
接着强迫自己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人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到每天2次,一开始你可能会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但一定要坚持,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利用深呼吸进行松弛,从而克服恐惧情绪,并记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
只要你咬牙抬头看人后约5-7分钟,恐怖情绪便会逐渐减轻。
以后便可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的时间,当你见人恐怖的现象消失后便应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常地与人交往。
第三招:认知深化法。
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也许你会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你,在意你的行为。
你再分别调查两位同事或同学和两位异性朋友对你的评价,你定会发现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
第四招:想象放松法。
想象最想见的又怕见的人或想回避却回避不了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体验紧张的情绪,然后进行放松,反复多次后,便可把这种适应扩展到现实中去。
最后一招:自我调适法。
克服自卑,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事事处理得体、求全责备,多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有一天你定会发现自己也能抛开恐惧,与人亲密相处,愉快交往!缺少幽默感的心理贫困在人生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常有的事,如果忍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得不到提高,则焦虑和紧张就会常常困扰我们的身心。
假如你拥有幽默,也就具有了随环境变化不断加以调节自我心理的有力武器,即可利用幽默减轻生活中因失败带来的痛苦。
有位年轻人,一面查看那辆崭新摩托车被撞后的残骸,一面对周围的人说:“唉,我以前总说,有一天能有一辆摩托车就好了。
现在我真有了一辆车,而且真的只有一天”。
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对这个年轻人来说,车被撞已无可挽回,但他并没有看得很重,而是利用幽默的力量,既减轻了自身的痛苦和不愉快,又给围观的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
确实,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还有人认为幽默还能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公司通过调查证实,参加过幽默训练的中层主管,在9个月内生产量提高了15%,而病假次数则减少了一半。
测验则证明了沉闷乏味的人和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幽默感心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所在。
(1)智商经多次心理测验证实,幽默感测试成绩较高的人,往往智商测验成绩也较高,而缺少幽默感的人其测试成绩平平,有的甚至明显缺乏应变能力。
(2)人际关系具有幽默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比较好的人缘,他可在短期内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
而缺乏幽默感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往,也会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3)工作业绩在工作中善于运用幽默技巧的人,总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据统计,那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并非都是最勤奋的人,而是善于理解他人和颇有幽默感的人。
(4)对待困难的表现幽默能使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得更为乐观、豁达。
所以,拥有幽默感的人即使面对困难也会轻松自如,利用幽默消除工作上带来的紧张和焦虑;而缺乏幽默感的人,只能默默承受痛苦,甚至难以解脱,这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显而易见,人们具有幽默感,有助于身心健康。
因此,要善于培养幽默感,如有机会可参加专门的幽默训练,但更重要的还是,从自我心理修养和锻炼出发来提高自己。
释放心襟,开阔心胸。
不要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学会善意地理解别人。
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总是保持一种愉悦向上的好心情。
主动交际,缓解压力。
交往是人的本能行为,主动扩大交际面,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
在人际交往中,使自己交际方式大众化,与人为善,主动帮助他人,从中获得人生乐趣。
掌握幽默的基本技巧。
一是必要时先“幽自己一默”,即自嘲,开自己的玩笑;二是发挥想像力,把两个不同事物或想法连贯起来,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与形体语言的搭配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