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征税对象是进行税收分类的主要依据
征税对象与税目
税目:征税对象在征税范围上的具体界定 和分类细目。 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例:消费税税目
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税法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 税款的依据和标准。 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量的表现,或者说计 税依据是量化的征税对象。

税基
税基就是课税的基础 广义——宏观角度——税源。税源就是税收的 最终来源。从社会产品总价值C+V+M的角度考 察,一般来说,税源是V+M(国民收入)的部 分,主要是M(纯收入)的部分。 中义——具体税种的课税基础——征税对象 狭义的——计算税额时的课税基础——计税依 据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税收的含义 税收的特征 税收的起源和发展 税收要素 税收的财政职能
第一节 税收特征 一、税收的含义P1
税收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
产品,凭借行政权力(政治权 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 和经济组织强制的、无偿的征 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
(一)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财政收入有多种形式:税、债、费、利。 税收是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纳税义务人P8
即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 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 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 纳税人与负税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取 决于是否存在税负转嫁。 发生转嫁,不一致——间接税 没有发生转嫁,一致——直接税

★二、征税对象

即纳税客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 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五)税收须借助于法律形式进行。

法律具有体现国家意志的强制性、公正性 和普遍适用性,有法律的权威才足以保证 税收的正常足额征收。
二、 税收的基本特征 P2
税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规范性
(一)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体现在税与法的关系上面, 国家要征税必须通过颁布税收法律、法令, 即所谓“税法”。税法约束着征纳双方, 要求执行机构依法办事,要求纳税主体必 须依法纳税,偷、骗、抗税都要受到法律 的制裁。
(二)无偿性
或者称为不直接返还性。 国家在向纳税人征税的时候没有向纳税人 支付等价物或者是报酬 国家取得的税款转化为财政支出用于设立 各种公共物品、满足社会需要 单个所获的利益与所纳税款价值上不一定 相等。这是由公共需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或者排他不可能性决定的。

(三)规范性(确定性或固定性)

(二)税收征收依据的演变
1. 商鞅变法时期,开始征收人头税,到后来的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朝前期都是 以人头税为主,就是说计算税的依据是人丁的数量, 缴纳的也都是实物。 还要另外服徭役。 2.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 。 人头税和土地税并重。实物缴纳变为实物缴纳 和货币缴纳并重。 3.明嘉靖年间实行“一条鞭法” 赋役合一,逐渐取消了劳役。变实物缴纳和货 币缴纳并重为货币缴纳。实现了土地税为主的税制。 税收的征税依据上有一个由实物和力役等非货币形 式向货币形式发展的过程。
级次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2 3
不超过500元
500-2000元 2000-5000元
5%
10% 20%
0
25 225
4
5
5000-20000元
20000元以上
30%
40%
725
2725
速算扣除数确定以后,在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时,就不必分段计算, 可以直接用下式计算: 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 ×相应级次的税率-相应级次的扣除数 例如:当张先生的收入为18000元时,按照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 为: 18000×30%-725=5400-725=3675(元)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市暴跌,此 后,“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接踵而来。 从1929年最高的381点到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 点,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89%。
美国从1929年到1933年GNP下降 30%,失业率从4%增长到33%。
第三节 税收要素P5
基本要素: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 其他要素: 减免税、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和地点

(1)单一比例税率

单一比例税率是指同一种税只设置一个比例 税率,所有纳税人按同一税率计算纳税。
(2)差别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是只同一种税设置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比例税率,对不同的纳税人或不同的 征税对象,设计高低不同的税率档次。
多种形式: 按产品设计的差别税率例:消费税 按行业设计的差别税率例:营业税 按地区设计的差别税率
A.假定张先生有收入20000元,且假设收入与应纳税所得额 相等。 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为6000(元) 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为5275(元) B.假设李小姐有收入20001元,且假设收入与应纳税所得额 相等。 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为8004(元) 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为5275.4(元) 在全额累进税率下,张先生和李小姐的收入只相差1 元,但税款却相差2000.4元。

二、税收发展
(一)税收名称的演变
1.西周至春秋时期 税收的萌芽产生在西周至春秋的井田制时期。 井田制:“一井”是九百亩,八家农户各分百亩私田,剩余 的百亩公田由八家共更,公田的产品归国家所有,这在当时称为 “助法”。 “助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税收,只能说是税收的萌芽。 2.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制度,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 使用“税”的名称。 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标志着典型意义上的税收的诞生。 租和税合二为一,称为“租税”。 3.战国时期,赵国的赋税单独由田吏部征收,税收开始以独 立的形式存在 税收在名称上有一个由非税名称向税收名称发展的过程。
3.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 实物量计算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 优点:(1)计算简单。 (2)有利于企业改进包装,提高产 品质量。 限制:只适用于征税对象规格较统一的情 况。

(二)税率的分析工具P7
1.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

累进税率:随税基扩大,税率相应上升 累退税率:随税基扩大,税率相应下降
全额累进税率
全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全倍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超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超倍累进税率
全累进和超累进的区别和联系
全额累进:把税基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 按最高边际税率计算税额。 超额累进:把税基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 并分别按税基各等级所适用的相应税率计 算税额。

全额累进税率表
最早期的财政中是没有税收因素的 马克思说:“直接税,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征 税形式,同时也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形式,是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那个社会制度的产 物。” 产生税收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土地私有制的 出现 税收的产生并不是与国家的产生,财政的产 生同时进行的,因为最早期的财政是国家凭 借财产权分配社会财富。税收产生于这种分 配不足以满足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或者国家 不能直接通过财产所有权支配社会产品,而 必须用政治权力来分配财产的时候。
(三)税收法制的演变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专制制度,法律制 度不健全,税法制度不完备。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较为完善的法 律制度,税收有实体法和程序法,实现了法制 课征。 从税收法制发展变化来看,税收法制上有一个 由专制课征向法制课征的发展过程。
(四)税制结构的演变

古老直接税——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主 从税收结构上看有一个从古老直接税向间接 税为主体,再向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的方向发 展
(四)征税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 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 共产品两类。 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两 个特征,致使纯公共产品不能采用等价交换的方式像私人 产品那样由市场去提供。 准公共产品因为同时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 因此,它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 在纯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需要国家来提供的前 提下,国家又不能通过等价交换的原则获得补偿,那么只 有由国家以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通过非等价交换的方式即 强制、不直接返还的方式获得或部分经费并加以提供。而 在所有非等价交换的方式中以税收为最优。
(二)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

税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国家为 了行使一些公共职能提供物质支持。因此, 行使征税权的主体必然是国家。
(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税
国家具有两种权力,对应两种职能:一 种是政治权力,对应社会管理职能,如: 维护政治经济秩序、提供公共产品等;另 一种是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之相适应的职 能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税收与国有资产所有权没有关系,而只 与政治权力有本质联系。

三、税率P6

税率是指税额和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 税率一般是百分比,也有用绝对额表示的 。
(一)税率的形式

基本形式税率有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个征税对象或同一个 税目,不论数额大小,都按一个比例征税 。 比例税率有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 之分 。
2.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


边际税率:最后一个单位的税基所适用的税率 平均税率:全部税额与税基之间的比率
3.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名义利率:即法定税率,税法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税收的实际负担率
小结:
纳税人--“对谁征税” 体现征税的广度 征税对象--“对什么征税” 体现征税的广度 税率--“征多少税” 体现征税的深度

对什么人征税、对什么客体征税、征多少、 征税办法、征税的时间和地点、征税的机 关的权利义务、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处罚条 例等等,都要通过税法的形式加以明确的 规定,并且一旦固定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