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豆角种植管理技术

长豆角种植管理技术

长豆角种植管理技术豇豆根系较发达,主根深达50厘米~80厘米,育苗移栽后植株根系主要分布在15厘米~25厘米土层中。

根的再生力弱,适于直播或育小苗移栽。

茎蔓性、半蔓性或矮生。

子叶出土。

基生叶对生,单叶。

第三真叶以上为三小叶组成的复叶,互生。

总状花序,每花序具4~8个花蕾,密集顶部,开花结果形似对生。

花紫红色、淡紫色、乳黄色。

自花授粉。

每个花序结荚2~4个,荚果线形,长30厘米~100厘米,有浓绿、绿、淡绿和紫红色,每荚含种子8~20粒。

种子肾形,有紫红、褐、白、黑或花斑等。

千粒重120克~150克。

二、主要品种简介1、扬早豇12主要性状:植株蔓生,生长势强,分枝1~2个,以主蔓结荚为主,在4~5节开始结荚,花紫色,6~7节以上每节均有花序,结荚集中。

嫩荚长圆棍形,荚长约60cm,横径0.8~1cm,单荚重19~30g。

嫩荚浅绿色,纤维少,味浓,品质佳。

每荚有种子15~25粒,种粒肾形,种皮紫红色,光滑,种脐乳白色。

早熟种,从播种至始收嫩荚约55天。

丰产性好,前期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2000kg以上。

耐热,耐旱,适应性广,抗病。

2、扬豇40春夏均可种植,生长势强,耐高温,尤其适宜夏播伏缺上市,荚长80厘米左右,嫩荚抗老化。

产量比之豇-28高20%以上。

3、春柳早熟、丰产、抗病性强,春播采鲜荚比之豇28-2提前5天以上。

鲜荚商品性佳,耐泡性强,抗老化。

荚长65厘米左右,鲜荚色与之豇28-2同。

其早期产量比之豇28-2高25%以上,总产量高10%以上。

三、栽培技术要点(一)早春露地小拱棚长豆角栽培技术①播种期:一般于惊蜇前后进行。

③育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用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药剂喷雾,防苗期病害发生。

出土后揭去地膜,盖小拱棚。

管理重点是调控温度,棚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即当小拱棚内温度低于20℃时,拱棚以盖为主,棚门以关为主;当小拱棚内温度高于20℃时,揭小拱棚,开大棚门,有利降温降湿。

早春出现2-3级以上北风时不要揭膜,以免嫩叶和生长点受伤。

2.整地、施基肥和作畦。

豆角喜土层深厚的土壤,播前应深翻25厘米。

关键是要施足底肥,菜农有“三追不如一底”的说法,特别强调基肥的重要性,所以要结合翻地铺施土杂肥5000—10000公斤,过磷酸钙50—75公斤或磷酸二铵50公斤,钾肥15—25公斤。

整地后作畦,畦宽1.2—1.3米,每畦移栽两行豆角,穴距20厘米左右。

定植密度,行株距60-65×20厘米,667平方米栽5500穴,每穴2-3株。

定植后,用1:1000倍敌克松药液淋穴,每穴淋药300克左右,既可作定根水,又可防治枯萎病、根腐病,一举两得。

然后盖小拱棚,密闭5-7天,有利缓苗。

4.田间管理:①水肥管理。

豆角从移栽到开花前,以控水、中耕促根为主,进行适当蹲苗,促进开花结荚;座荚后,要充分供应肥水,使开花结荚增多。

具体做法是:育苗移栽豆角浇定苗水和缓苗水后,随即中耕蹲苗、保墒提温,促进根系发育,控制茎叶徒长。

出现花蕾后可浇小水,再中耕。

初花期不浇水。

当第一花序开花座荚后,几节花序显现后,要浇足头水。

头水后,茎叶生长很快,待中、下部荚伸长,中、上部花序出现时,再浇第二次水,以后进入结荚期,见干就浇水,才能获得高产。

采收盛期,随水追肥一次,667平方米用尿素15公斤,、二铵25公斤或磷酸二氢钾22—25公斤。

②整枝、摘心、打杈。

一是基部抹芽,主蔓第一花序以下各节位的侧芽全部抹掉,促进早开花。

二是蔓腰打杈,蹲苗期应及时将各混合节位上的小叶芽摘除,促进花芽生长,在侧枝长出的情况下,也可留一叶摘心,利用侧蔓第一节形成花序。

三是打群尖,中后期,主蔓中上部长出的侧枝,应及早摘心,促进豆角生长。

四是主蔓打顶,主蔓2米以上时打顶,促进各花序上的副花芽形成,也方便采收豆荚。

③及时搭架引蔓:及时抽蔓后,应及时搭架引蔓。

搭架方式有“人字架”、“篱形架”和“鸟窝架”。

搭架材料有竹竿、树枝和纤维绳。

5.及时采收:春提早栽培的目的是早上市,获高效,加上豇豆又以其嫩荚为商品,因此应及早采收,一般在开花后5-7天可采收上市。

采收时不要损伤花序上的其他花蕾,更不能连花序柄一起摘下。

应该按住豆荚基部,轻轻向左右转动,然后摘下。

(二)露地秋豆角栽培技术1、品种及土壤选择秋季豆角种植应选择抗寒抗湿性强,翻花能力强的春柳、扬州邦达1号、2号等品种。

土壤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酸碱度适中且未种过豆科作物的砂壤土为好。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秋季豆角应选择在8~9月播种。

播种方式以直播为宜。

合理密植,亩用种量1.25~1.5公斤,行距50~60厘米、株距8~10厘米,双行植,每穴播2粒种子。

3、田间管理(1)?插竹引蔓:一般苗长到30~40厘米时进行插竹引蔓。

引蔓应在睛天气候凉爽时进行,以每支篱竹引蔓4条左右为宜。

(2)?肥水管理:豆角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基肥在结合起畦时施入优质土杂肥1500~2000公斤和复合肥20公斤,在初花期结合培土时在畦两侧施入复合肥30~40公斤。

幼苗期追肥应薄施淡施,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增加施肥浓度,每次追肥应在睛天进行。

收成期间看长势酌情补施追肥。

豆角在整个生长期都忌湿,土壤过湿容易引起徒长或烂根,尤其是播后土壤过湿,种子吸水过多而出芽过早过快,使幼苗的组织娇嫩,抗逆性能减弱,容易引起徒长或死苗。

因此播种应选择睛天进行,并在播种前先在播种行间淋透水后再播种,播后2~3天内不要淋水。

种子开始出苗时适量淋水,有利幼苗生长健壮。

开花结荚时需水量较多,尤其是秋季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早、晚间要淋水以调节田间小气候。

四、病虫害防治(一)主要病害豆角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锈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等。

1、根腐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轮作制及田间管理,同时在播种时用50%多菌灵1公斤加细土400~500公斤拌均后盖种,发病初期用37%根腐灵200~300倍液或敌克松1000~1500倍液淋根,3~5天淋一次,连续淋2~3次。

2、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和荚。

发病初期,叶背面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后变锈褐色,隆起呈小脓疤状,后扩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

即夏孢子。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粉必清150倍液。

5、枯萎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叶斑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初呈暗绿色,后转紫红色,数个病斑融合为病斑块,致叶片早枯直至落叶。

通常温度高湿度大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将病叶摘除销毁。

初期喷洒百菌清+甲托700—1000倍混合液,百菌清1000倍液+70%代森锰锌1000倍混合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后期克抗灵1000倍液或克露500倍液喷雾,5—7天1次,连续2—3次。

6、病毒病:病毒病分花叶病毒病和丛枝病毒病,一般在秋季发病较重。

发病后会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和质量。

此病除危害豇豆外,还危害豌豆、菜豆、扁豆、烟草、大豆等作物。

症状:嫩叶上常出现明脉、花叶、褪绿和畸形等症状,新叶浓绿部分稍突起,成为疣状。

有些病株的叶肉或叶脉会出现坏死,产生褐色下陷条斑,病株矮化,花器变形,结荚少,豆料产生黄绿花斑。

发病条件:用带病毒的种子播种,苗期发病后形成中心病株(或病区),并由有翅蚜虫传播,使病毒病在田间快速蔓延。

通过其它途径的汁液接触也是重要的侵染方式。

另外,多年重茬,夏秋季节干旱,苗期缺水及蚜虫数量大是病毒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毒种子,如新疆8号、之豇28—2、青丰豇豆、穗丰8号、844长豆角、夏秋王等有一定的抗菌素病性及耐病性。

自己留种的要在无病田或多年没有种过豆科作物的地块繁殖种子,大田种植时应选2——4年未种过豆科作物(至少是上年未发生病毒病)的地块。

(2)加强田间管理。

清除田间杂草,早期拔除中心病株。

雨后排涝,防止田间积水,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干旱时灌水,有助于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减少和防止病毒侵染。

(3)注意及时消灭蚜虫,减少蚜虫的传播。

(4)药剂防治:苗高30厘米以后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

其它药剂还有病毒酰胺、病毒立克等。

(二)、主要虫害危害豇豆的害虫主要有蚜虫、美洲斑潜蝇、豆荚螟等。

但最为常见的是豆荚螟。

为害特征:豆荚螟幼虫蛀食嫩豆荚及荚内嫩豆粒和花,蛀孔外积有粪粒,常引起落荚落花,豆荚食味变苦,豆荚外形扭曲加上虫洞会大大降低豆角的商品性。

有时还能卷叶危害,对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性: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均可发育,以温度28℃,相对湿度80—85%为发育的最适条件。

每年6—10月幼虫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有清除落叶落荚,减少虫源,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药剂防治:现蕾期开始喷洒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灭杀毙及40%氰戊菊酯6000倍液等。

生物农药如强敌312粉、虫螨克、阿维菌素、阿维·甲氰等大力推广使用,但也应注意轮换使用。

五、采收1.宜分期采收。

豆荚基本定形时即可采收,注意及时采收,防止豆荚老化。

2.采收过程中所用的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3.采收时要将所收蔬菜的地块编号、管理人员姓名、采摘数量登记备案,以此来编制产品的批次号。

4.有机食品的采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单独进行采收、运输和储存。

六、留种留种地用种,选具有该品种特性、生长好、开花早、结荚多、无病虫的单株作种,在单株上再选两荚大小、长短、粗细一样,籽粒排列整齐的豆荚留种。

余下的植株,经去杂去劣,取中、下部豆荚留种,供生产地用种。

每亩(1亩=667平方米)可收种子75公斤左右。

种子脱粒晒干后要及时熏杀种子内的豆象,或在种子中混放少许樟脑丸防蛀。

一、地块选择以选择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并与豆科作物轮作2-3年,粘重土壤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不宜选用。

二、良种选择特早30:特早熟品种。

分枝少,主蔓结荚为主。

常规露地栽培,播种至始花需35天左右,10-12天后即可采收豆荚,采收期长达20-40天,全生育期80-100天。

初花节位低,平均3节左右即可普遍结荚。

同期播种初花期和初收期比之豇28-2提前2-5天,总产量略高于之豇28-2。

嫩荚淡绿色,匀称,长约60厘米,单荚重20克左右,商品性好。

之豇28-2:中早熟,株高约2.5米左右,分枝少,叶片较稀。

主蔓4-6节开始结荚,结荚多,荚绿白色,一般荚长60-80厘米,横茎0.9-1.1厘米,单荚重25克。

肉厚、纤维少,不易老化,品质佳。

耐高温、干旱,抗花叶病毒病。

生育期90-100天,亩产2000-2500公斤。

三、适期播种秋播豆角一般7月份(实际上其播期较长6、7、8月都可以播种)四、综合管理1、豆角施肥技术:(1)重施基肥:基肥以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适当配比的复混肥料,如晋开硝基复合肥(15-15-15、16-16-16)磷、钾含量比较高的复混肥,一般建议使用量为50-60kg/亩,并深翻入土;(2)巧施追肥:豆角在幼苗期需肥量较少,大水大肥易造成徒长,为控制茎叶徒长,促进生殖生长,防止生长过旺导致花、果少,应适当控制肥水供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