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宁波港口物流业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
宁波港口物流业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
预期目标:以宁波港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港口物流发展的因素。以其他港口为依据,找出宁波港口物流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提高宁波港口物流竞争力提供依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港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目前,世界贸易物流超过三分之二依靠海运。港口物流和港口经济对腹地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利用港口发展腹地经济以及如何发展港口物流业来提升港口竞争力已成为各大港口急需解决的问题。
迈克尔·波特(1990)提出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1) 世界各国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最早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Smith(1776)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从生产成本最小化的角度认为一国应该生产该国具有绝对生产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换取本国必需但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Ricardo(1817)将绝对优势理论发展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即使某个国家的产业不具有绝对优势,但通过与其他国家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也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2) 我国港口物流状况分析
周耀光、孙乾(2010)认为我国港口物流业资本整体规模较小,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缺乏。杨晋(2010)认为我国的港口物流企业大多仍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润理念阶段,服务意识淡薄,不重视客户服务,服务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仍然以装卸、仓储和运输等单项或分段式服务为主,难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曾伟(2009)指出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的局面,各港口群间相互争夺货源,竞争异常激烈。区域范围内缺乏合理分工,港口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对信息化资源缺乏整合。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物流装备简单,技术水平不强,只是从事一些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基础性物流服务。宋伟涛(2011)认为我国加入WTO以来,港口物流产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程铁(2005)指出目前,国内港口也已意识到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建设,使其从传统的装卸服务型港口向物流服务型港口转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华弼天(2009),分析得出宁波市在港口物流软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相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宁波自身发展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陈勇(2011)认为宁波以港口为龙头,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的立体化集疏运网络,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交通运输优势。同时,宁波港大力开拓集装箱新航线,积极引进精品快航和超大型班轮,增强货流和航线的集聚能力,更好地发挥宁波深水港的资源优势。
大卫•李嘉图(1817)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即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宁波港口物流业竞争力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港口物流是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3) 国内各港口物流竞争力分析
刘云(2010)指出辽宁省港口资源的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特别是深水岸线,属于稀缺资源,投入产出比不尽合理。物流布局不科学、不合理。港口间的竞争无序。港口产能结构性过剩。朱丹(2011)对福州港口物流的研究发现,福州港口总体规模小,其布局较为分散,制约了港口物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临港产业规模小,集中度偏低,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皋炳华(2011)大丰港作为江苏沿海中部的出海大通道,承载着大丰、盐城乃至苏北“洼地”崛起的希望。 虽然相对起步较晚,在港口经营环境、港口规模方面较南通港、连云港差距较大,但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徐沫扬(2009)对上海港港口物流竞争力分析情况:港口航运业务持续增长,港口基础设施和管理不断完善,航运要素进一步积聚。雷权勇础设施较为完善,各种货物的吞吐量增长态势良好,通过当地政府不断地加大对港区的投资力度,其拥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港区基础设施更新速度缓慢,EDI、ECR 和 GPS 等信息化水平不高。航道的深水泊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型和特大型船舶的通航要求。于伽、韩增林(2009)从总体上看,大连港在所选的沿海16个重要港口中,港口物流运输能力和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因子得分排名较为靠前,而对腹地经济影响和港口物流发展潜力因子得分排名靠后,整体因子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落后于上海和宁波等主要港口。在环渤海的几个港口中,大连港的港口物流运输能力落后于天津和青岛,港口的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天津和青岛。对腹地经济影响和港口物流发展潜力均处于较低水平,而随着营口港的崛起,大连港对腹地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减弱,港口物流发展潜力仅高于天津港。陈雷(2010)综合对比连云港港口和青岛物流竞争力的各分析结果和发展指标,连云港的发展呈现高增长的态势,但物流竞争力发展,还不均衡,很多方面发展还不够,对比起青岛港的均衡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也意味连云港港口的发展潜力巨大。钟延伟(2011)关于日照港港口物流竞争力分析,华丰仓储、岚山孚宝液体化工和日照凌海糖业三家保税仓储已建成使用,这使日照港口物流功能进一步完备,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日照港作为起步较晚的港口,在港口物流建设过程中,应避免我国港口物流凸显出来的问题,增强其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港口建设与港口经济,特别是港口物流有了长足的发展。港口物流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宁波港口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好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扩大实际影响力,如何改进不足,快速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和协调发展。把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与创建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起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业,降低原有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从全局、长远协调的相互利益出发,实现优势互补,整合相关的物流系统资源,促进宁波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Hccksc hcr(1919)与Ohlin(1933)分别阐述的资源禀赋学说(H-O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对竞争力的研究开始注重生产投入要素的资源禀赋衡量和比较。即一国应当集中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了该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了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交易的双方均可从中获利。这个理论揭示了形成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丰富与供给的密集,由此引出的分析模型为SW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