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的教学设计
教师:张恩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就题质疑
1.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指名学生说。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回答。
)然后归纳,主要为:(1)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2)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3)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等等。
二、自读课文,初步释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2.检查生字的认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说出大意即可。
)
3.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4.初步释疑。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初步解决质疑中的“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等。
)
三、研读课文,深层释疑
1.谈话过渡。
刚才同学们从描写母亲的表现的语句中看出了母亲的情深,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2.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读一读所画的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说说从中看出母亲怎样的情感。
4.速读课文,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的深情。
5.读后交流。
主要是描写劳动的环境以及母亲劳动动作等语句。
四、角色朗读,体会情深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2.指名小组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学习
1.总结。
为什么说慈母情深?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2.升华。
读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或者自己的母亲说点什么?
3.拓展阅读。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纸船──寄母亲》,交流: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4.拓展表达。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
六、布置作业:
①继续写你想对母亲说的话。
②结合自己的经历,将学习后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尝试用诗歌的形式)。
③背诵《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慈母情深》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着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自然段。
1-4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少年时的“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
5-31自然段,写了“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买书,也是生平第一次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劳累地挣钱,我很是震惊。
32-35节,写了“我”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买书,而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母亲数落了“我”后,又为“我”凑钱买书。
《青年近卫军》就是这样来的,它是“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包含着慈母深情,也成为“我”今后踏入文学殿堂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拜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所以在教学时,我就紧扣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抓课文重点句感悟。
三、具体实施
课前谈话
通过对梁晓声的简单了解,学生感受到梁晓声是位着有多篇小说的着名作家,为本节课学习——感受作者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分不开,作了铺垫。
一、整体感知课文,本文情节性较强,学生能自己读懂内容。
所以我在让学生自读课文后,用几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从故事起因开始学习本文,因为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并且是想得“失魂落魄”。
抓住词语体会买书欲望的强烈,感受家境的贫穷。
因为想到学生可能理解不了一元五角在当时是怎么一个数目,我补充当时经济背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体会虽然家境的贫穷但我还是想买书为下文学习作铺垫。
三、感悟慈母情深(课文的5-31自然段)我分成三个板块学习:
(一)围绕一个问题:我原本是来要钱的,为什么我的想法改变了?展开5-25自然段的教学。
我指导学生通过划句子,找原因。
抓住三个重点处: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从“震耳欲聋,”体会声音的吵,环境的恶劣。
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从“极其瘦弱”体会母亲的瘦弱、辛劳。
“挨得很近、烤着”体会环境的恶劣。
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本文学习的重点段落之一,由于这3句话的表达方式极有特色,学生平时接触不多。
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先说说第一次看到这样句子时有什么发现。
重点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疲惫,还有我的震惊。
从三个重点处找到原因——我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劳的工作,不忍心开口要钱。
紧接着就对话朗读,从我的话语中体会,我开口要钱是那么难。
然后一个问题引入下一板块的学习,听到我要钱,那母亲又是怎样的反应?
(二)感受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26-29段)。
1、理解“龟裂”体会母亲的辛劳。
2、从“掏、塞”感受母亲给我钱的爽快。
3、两个母亲不同的态度,感悟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
4、四个“立刻”母亲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多挣钱养家糊口,
也从侧面看出对钱如此看重的母亲,给我买书时是那样大方,更能看出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
(三)读中悟写(30-31)。
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依托,读完两个自然段,我让写“我”想对母亲说的话。
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我”当时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四、课文总结,升华情感。
最后四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我”给母亲买水果罐头,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而母亲又“凑”钱让我去买书,更进一步地感受母亲对我看书的支持,明白了,这就是慈母情深。
至此,本文的学习已经结束。
但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
学习完本文后,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梁晓声的作品产生兴趣。
所以,最后我希望去阅读梁晓声更多的作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位年轻老师,我的课还存在许多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