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SPECIAL TOPICS
Aug.2019NO.8VOL.29
2019年8月第8期第29卷
中国防汛抗旱
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水灾害风险、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也必须从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内涝、“看海”问题表明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只有顺应自然、保护生态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刊2019年第8期特别策划“绿色生态与城市防洪”专家观点专题,针对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要求下我国城市防洪规划建设前沿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研讨,共享新形势下城市洪涝防治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新趋势。
近年来,“城市看海”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频频上演,不断刺痛着社会大众的神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洪涝防治面临着新形势,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水系统基本属性出发,谈一谈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洪涝防治的几点认识。
当前正处于我国城市洪涝防治总体方略调整的关键期。
城市洪涝问题的产生与我国过去40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未来一个时期,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率仍将快速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是决定城市化品质的主要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该阶段,城市洪涝防治也迎来了总体方略调整的关键期:一方面,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改造和提升为落实城市洪涝防治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和新技术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有利于城市洪涝防治总体方略的调整和落实;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到现阶段,积累的社会财富能够支撑大规模投入,在城市洪涝防治对城市运转的不利影响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城市洪涝防治资金投入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城市洪涝防治应放到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统筹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以自然为主导的生命体,即面状的生态流域;“城市”构成以人为主导的生命体,即点状的社会经济系统。
城市洪涝防治应重视生态流域和海绵城市的理念,构建可持续性城市水系统,把城市融入生态流域生命共同体。
在流域上,要做好源头治理和生态保护,以良好的流域生态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
1
特别关注
SPECIAL TOPICS
Aug.2019NO.8VOL.29
2019年8月第8期第29卷
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中国防汛抗旱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看海”成为常态。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
全球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造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范围内温度升高,水循环加剧,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根据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循环影响的检测和归因研究发现,导致径流变化和降雨变率贡献率的因素中,温室气体排放等人为强迫影响占到30%左右。
另外,受下垫面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率加大,湖泊面积萎缩,城市下垫面改变,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加之城市里的人口和财富高度聚集,使得城市洪涝风险和损失增加,这些都加大了城市洪涝治理的难度。
根据全球变化对
中国东部季风区极端降水的预估和洪涝模拟研究结果,未来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流域强降雨天数有明显增加的态势,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内涝防治风险管理以应对新的挑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新理念和建设方向;2018年2月,亲临四川成都市天府新区视察指导,赋予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18年4月,在长江经济带考察时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推动长江经济
要处理好城市水系统与流域水循环的关系,从“防”的角度重视对城市建设中可能对水循环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进行管控,重视“拟自然设计”,加强“低影响开发”,尽最大可能维护和促进良性水循环。
城市洪涝防治具体措施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阶段相协调。
中国古人提出“建城先理水”,是指从最开始就要把处理城水关系重视起来,更要把理水建城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全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其城市洪涝防治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均不同,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城市,采用所谓完全“生态化”的措施进行城市洪涝防治,一味抵触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并非生态化城市洪涝防治措施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该措施与许多中国城市的内生特点和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我国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均很高,局部地区人口密度高达17万人/km 2,这种高密度的内生特点使得我国城市能够提供给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空间极为有限。
另外,从世界城市的演化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是城市洪涝防治的基
础和骨干;在城水关系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状态后,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增量需求一般通过加强生态化建设来满足,使城市关系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中国城市类型多样,发展阶段不一,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适的城市洪涝防治方案。
“一片天对一片地”,城市洪涝防治需构建立体化体系。
任何城市水问题都不是独立产生的,而是有着极强的相互关联和空间特征,应强调城市治水体系的空间属性,秉承“一片天对一片地”理念,利用绿色屋顶、空中花园、垂直绿化设施、地表调蓄、地下空间等立体化的设施对雨水进行散流、滞蓄、净化。
“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思想核心是将雨水在不同的片区各自消纳,在城市中构建具有立体缓释和净化功能的水循环系统,同时建设与城市洪涝防治标准相适应的大、小排水系统,补齐洪涝防治的短板。
具体做法上须对城市水系统进行“内涝积水诊断、产污积污诊断、雨水控用诊断”三大诊断,系统建设“防涝体系、控污体系、雨水利用体系”,最终达到“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三大耦合平衡,实现多种城市水问题的协同治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