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1、道教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1、道教


道化:
是指道教对岭南文化的某些方面实 现渗透功能的文化现象,如道教的 诸神崇拜、科仪道术、哲理思想, 对岭南信仰、岭南民俗和岭南文学 艺术所产生的渗透效应。
(1)岭南食俗讲究,反映道教重生养生思想 (2)岭南丧俗豁达,体现道教乐生思想 (3)岭南杂俗方术,渗透道教斋醮科仪
第一,岭南饮食讲究少而精,符合道教“节食”原则 第二,岭南饮食讲究清淡,适合道教“淡味”要
“十不葬” 谣诀: 一不葬粗顽石块;二不葬急水滩头:
三不葬深沟绝壁;四不葬孤独山头; 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 七不葬山岗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 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

王嘉《拾遗记》
道教文化形貌:
是指道教文化元素组成一个统合 整体的现象,它包括道教的信 仰、道义、教理以及道功、道 术诸因素。
五斗米道:
(张)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 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五斗 米,故谓之“米贼” 。

范晔《后汉书·刘焉列传》
太平道:
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畜养弟子。

范晔《后汉书·皇甫嵩列传》
(1)以符水药物治病传播 (2)以善道教化天下 (3)以壮大神威布道
九疑五岭,神仙之墟,山水幽奇,烟霞胜异,如 阳朔之峰峦挺拔,博罗之洞府清虚,不可忘也。 所以祝融棲神于衡阜,虞舜登仙于苍梧,赫胥耀 迹于潜峰,黄帝飞轮于鼎湖,其余高真列仙,人 臣辅相,腾翥逍遥者。无山无之,其故何哉?山幽 而灵,水深而清,松竹交映,云萝杳冥,固非凡 骨尘心之所爱也。况邃洞之中,别开天地,琼膏 滴乳,灵草秀芝,岂尘目能窥,凡屣所履也。得 延年之道,而优游其地,信为乐哉!

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十三《薛玄真》
第一,岭南政治气候宽松,适合道教生长
第二,岭南民俗古朴,与道教有共通之处 巫术流行 图腾崇拜 神仙信仰
第一,岭南政治气候宽松,适合道教生长 第二,岭南民俗古朴,与道教有共通之处 巫术流行 图腾崇拜 神仙信仰
从楚地、蜀地传入 从吴地传入
(二)道教文化的“南化” 1、步罡踏斗摄自岭南巫舞 2、气禁承自岭南禁咒 3、道啸源自岭南巫啸
“南化”:
指道教文化中的斋醮仪式、神 仙体系和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岭南文化的熏染和影响, 有的甚至是直接摄取岭南文化 的某些方面或内容。
步罡踏斗:
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 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 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 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 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
(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 1、道教的形成 2、道教的传播方式
(二)道教南传的条件与途径
1、道教南传的条件 (1)岭南秀异的地理环境,成为
仙道乐至的福地
(2)岭南殊异的人文环境,契合 道教文化形貌
2、道教南传的途径
二、道教与岭南文化的互化 (一)岭南文化的“道化” 1、岭南信仰富有道情 2、岭南民俗蕴涵道味 3、岭南文学艺术饱含道韵
求 第三,岭南食肆建筑,吻合道教崇尚自然品格 第四,岭南饮食讲究食疗,契合道教服饵主张 第五,岭南食肆和菜谱,使用道教术语
首先,对死的称谓,契合道教“成仙”追 求
其次,墓地的选址,符合“风水”学说
再次,随葬的器物(镇墓券 )充满道教色彩
画井符
“井”字正面图 (引自《道法会元》卷二百五术取材道教仙话 (2)文学艺术体现道教精神 首先,表达“自然”审美观 其次,反映“抱朴”人生观 再次,抒发浪漫情怀
道教与岭南文化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 (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 (二)道教南传的条件与途径 二、道教与岭南文化的互化 (一)岭南文化的“道化” (二)道教文化的“南化”

《洞神八帝元变经》
气禁 :
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 恶。……以炁禁金疮,血即登止, 又能续骨连筋。以炁禁白刃,则可 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虫 所中,以炁禁之则立愈。

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
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国, 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 人啸闻五十里……。人舌尖处 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