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连绵不断地编纂地方志。
要编好一部地方志书,首先就要了解掌握地方志书编纂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地方志书的概念地方志书,简称“方志”“地方志”。
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记述、记载”的意思。
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将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地方志书记述的对象是“某一个行政区域的事”;时间围是“历史和现状”;性质是“资料性文献”。
因之,“地域性、时代性、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三大本质属性。
(一)“地域性”。
志书是以地域为记述的重心,也就是说编写地方志书先要确定编纂事物的疆界围。
这个疆界围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据的。
要求志书所记述对象是发生在这个特定地域的,如果超出这个区域围,就叫“越境而书”。
(二)时代性。
志书记述的是某个特定时期发生的事。
如《渭城区志(1987~2010)》,就是以1987年设区为记述时间的上限,以2010年底为下限,凡是在这个时间界线的事都属于记述对象。
除在概述、无题小序中为衔接首轮志,可以突破上限外,一般情况,不能随意突破上下限。
(三)资料性。
志书不是散文,不是小说,不是史学论述,也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总结报告。
写散文可以大量描写,抒发感情;写小说可以胡思乱想,任意虚构;教科书可以写定义,讲道理,写总结报告,可以评论是非得失,谈体会。
志书是如实记述某一事物,它记述的对象是历史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容是科学的、真实的、严谨的。
二、地方志书的编纂体例体例是书籍编纂的基本要求与格式。
简单说,体例就是材料的组织形式与编纂方法。
地方志书的体例包括体裁、结构和章法。
(一)体裁。
志书的基本体裁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8种,以志体为主。
1.述。
述体在志书中主要运用在两个地方:一是志首的概述,也称为概况、综述、总述;二是各编、章下的小序。
概述的容一般是概括全书大要、突出地方优势和特点、点明本地利弊所在、揭示发展规律和未来前景。
编章下的小序有交待说明,概括导引,简介史迹,表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使读者受其影响的作用,用法比较灵活。
写法上,可叙可议,无所拘束,角度多变,立意灵活。
二轮志书的小序在志稿中具有两个很突出的作用:一是处理续志和前志容衔接的问题;二是记述编章下带有共同性或普遍性的问题,避免竖写条目时不必要的重复。
2.记。
志书的记主要是大事记和编后记,也可视需要设置专记(专题)。
大事记要求按时间顺序记载本地、本行业的大事、要事、特事。
所谓大事、要事、特事就是关乎全局,在社会上、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就是那些“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事。
专记的设置要“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
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设专记,设了专记的,选题必须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具有很强资料价值的容。
编后记重点反映修志始末。
如志书编纂的目的与过程,组织问题的解决方式,资料的来源,对为修志做出贡献人士的感,对各方面的帮助进行感等等。
3.志。
志是志书的主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专门记述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重点反映出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发端、变化和现状,不能缺失主要事物、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清晰勾勒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志体一般都是以条目作为基本记述单元,把多年发生的同类事件概括为一个条目来记述;条目是以事类名称为题,是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只起区分事类的作用;在写法上,坚持竖写,以时为序,纵述始末,表现为一条线,要求上溯发端、中记演变,下述现状。
4.传。
志书的传体为人物传,是指以人物为中心展开记述的一种体裁。
目前,二轮修志对人物的记述,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设人物专编集中记述,一种是以事系人分散记述。
人物编一般由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三部分构成。
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志书中专设人物传记述,但必须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
人物简介只是“略记人物履历及主要事迹,不面面俱到。
”人物表要要素不缺。
“以事系人”就是把人与事、人与物揉在一块记述,人随事出,人随物出。
5.图。
志书的图包括地图、示意图和照片。
图要与正文搭配得当。
地图包括卫星影像图、行政区划图、城区图、资源分布图等,要采用由权威部门制作的地图。
示意图包括曲线图、柱型图、扇型图等统计图。
照片包括彩色和黑白,分文前照和文中插照。
照片要选择精当,能够全面反映本行政区、本行业的发展变化。
对人物照片要严格把关,除人物传、人物简介外,不得使用个人标准照;不可刊载具有广告色彩的照片。
照片要注明时间、地点、事物和需要说明的人物位置及时任职务等。
6.表。
志书表格可分为统计表、一览表、分析表、升降表、对比表等。
表格包括表题、表目、表线、表文、表号和表注六个部分。
表题由单位、时间、事项组成;表号的编法以编、章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依次排列;表注是解释表格中的某事项的补充文字,排在表的最后一行或表格底线之下,字号应比表字号略小点。
表中的栏目要清,标示要全,数字要准,制作规,表随文走。
表格的形式统一设置为左右开口式。
7.录。
主要指附录,即附于书后或相关章节之后的容。
附录常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将无法列目归类的重要材料,统一编排附于全书之后;另一种是将一些背景材料或传记之文散附在各有关章、节之后,称“小附”或“随文附”。
8.索引。
志书索引分为专题性索引和综合性索引,其作用是方便检索、阅读。
专题性索引是为某一专项容编制的,如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图表索引、事件索引、物产索引等;综合索引是把志书中含有实质意义的容,人、事、物等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提炼为标目,按一定排列汇集在一起,如条目索引、容索引。
索引在于实用,分类标准要统一,名称概念要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
(二)结构。
是指志书的框架结构,志书一般有章节体和条目体两种结构形式。
1.条目体。
亦称纲目体,是指全书先立若干个大纲,每纲下分诸多细目,现在年鉴多为条目体。
2.章节体。
是首轮修志以来的编写体式,编下有章、章下有节,节下有目,层层统辖,逻辑关系严密,使志书的科学性和整体性更强。
现在的志书基本都是章节体结构。
(三)章法。
主要包括事以类聚、横排竖写、述而不论。
1.事以类聚。
“事以类聚,类为一志”是志书编纂的基本原则。
就是依据记述事物的不同属性或其他特征,分门别类地将各个事物的容安排到一定的位置和空间,科学地、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排列有序、组织合理的有机整体。
2.横排竖写。
横排,就是将记述的事物,或按组成的方面,或按构成的要素,或按组合的部分,或按分布的方位进行分项,然后按记述对象的在联系和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横向排列。
横排时要门类齐全,做到横不缺项。
竖写,就是在横排的框架,各项都按时间顺序纵向撰写,不允许有倒叙、插叙或其他写法。
竖写要写清事物的发端,发展变化和现状,做到纵不断线。
3.述而不论。
志书是客观记述,“寓褒贬于事实的记述之中”,不发表作者的议论,体现作者的观点。
三、地方志书的资料问题地方志书是将某一地或某一行业领域某一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如实地记录下来,要如实记录,就要有资料来支撑,所以,编写地方志书,资料是先决条件,没有资料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志书对资料的要求1.观点正确。
是指志书所选用的材料要符合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关于、著作权、出版、广告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以及关于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一部志书编纂的不论怎样好,政治观点不正确,就不是一部合格的志书。
2.全面系统。
全面,是指志书记述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就必须全面反映这个地方或行业各个方面的情况,不能有大的漏项。
系统,是指志书以时间为序记述,不说每个年度情况都有,至少从历史长线的角度,有重大变化、重大转折年份的资料一定要有,以反映出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连贯性、系统性。
3.真实准确。
志书的资料来源必须有依据、有出处,符合客观事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经过鉴别、考证、核实,没有虚假的成分。
对于志书资料的“真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要求资料不假不伪。
另一方面要求资料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
我们不能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真实的,有时候,事实并不等于真实,有的事实仅仅反映了事物的现象、或历史发展的支流,因此,必须经过分析研究,区别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以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本质或主流。
对于资料的准确性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个什么样子,就记个什么样子,作为编者不渲染、不夸大,不隐匿、不缩水,不以个人好恶来选择材料。
一方面具体到每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以及各种数据资料等,在表述上都要做到一清二楚,前后一致,毫不含糊。
甚至,字词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反复推敲,规准确。
4.代表性、权威性。
志书资料的代表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就是资料要有特色,特色是指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有的风格、品质等。
地方志书所要求的特色是指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或行业)特色。
特色是比出来的。
时代特色是通过纵向比较,找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生事物以及原有事物随时间的推移的变化情况。
地方特色和专业(或行业)特色,则是通过横向比较,找出本地域与其他地域、本专业(或行业)与其他专业(或行业)的不同之处。
特色所指或质的,或量的;有理念上的、法律政策上的、方式方法上的、技术设备上的、规模围上的、语言表述上的等方方面面的表现。
只有通过比较,找出并充分反映它们的特色,才能避免千志一面现象,才能提高志书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就是资料要有典型性。
典型资料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的资料。
至于权威性,志书是“官书”,所运用的资料是第一手资料,具有权威性。
(二)志书资料的种类1.文字资料,也叫文献资料。
主要包括:一是档案。
各级档案馆(室)所收藏的资料,多是历史活动的记录,是历史活动真实的或曲折的反映。
它们是编写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来源。
其特点是有较高权威、比较全面、史料丰富、可靠性强、易于搜集。
二是图书。
凡是有关本地区、本部门历史现状的重要容的图书,或是各单位编纂的宣传小册子,某个单项工作的小册子,都应该收集查阅。
三是报刊、。
现在报纸刊物很多,并且各单位都建有,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都及时作了报道,这也是历史活动的记录,是修志资料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