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310321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应专业:材料物理
总学时:54
总学分:3
课程简介:
环境化学是一门面向材料物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目前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与效应,及污染控制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授课教材:《环境化学》,陈景文,全燮,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1] 《环境化学》(第2版),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环境化学》,张宝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
(1) 通过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的基本知识,了解目前环境问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 介绍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了解环境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学习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了解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4) 学习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5) 通过学习多介质环境模型,掌握代表性的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
(6) 掌握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1章环境介质及性质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环境问题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是了解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环境的基本问题。
第2章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教学重点:挥发与沉降
教学难点:挥发与沉降和界面吸附与分配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挥发与沉降;界面吸附与分配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挥发与沉降;掌握界面吸附与分配。
第3章化学污染物的转化行为
教学重点: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教学难点:光化学转化、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行为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光化学转化;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行为;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光化学转化,掌握典型无机污染物的转化行为,掌握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掌握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第4章污染物的生态毒理
教学重点: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毒性及其机理
教学难点:生物转运;生物富集、放大与积累;生物转化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生物转运;生物富集、放大与积累;生物转化;毒性及其机理;化学品污染的生态风险性评价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了解生物转运,掌握生物富集、放大与积累,掌握生物转化,掌握毒性及其机理,了解化学品污染的生态风险性评价。
第5章典型化学污染物及来源
教学重点:有机污染物
教学难点: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有机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了解有机污染物,掌握化学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
第6章有机污染物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结构的参数化表征
教学难点: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透明性;QSAR模型的验证和表征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分子结构的参数化表征;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透明性;QSAR模型的验证和表征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分子结构的参数化表征,掌握QSAR模型的建立方
法及其透明性,掌握QSAR模型的验证和表征。
第7章多介质环境模型
教学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的类型及计算;代表性的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的类型及计算;代表性的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的类型及计算,了解代表性的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
第8章污染控制与修复化学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修复技术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技术;高级氧化技术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技术,掌握高级氧化技术,掌握环境污染修复技术。
四、作业
该课程原则上每次课都布置作业,除了教材中的习题,也可以补充一些典型习题。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综合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考勤情况,按百分制评定。
考核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执笔人:
责任人: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