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提升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昆明高三质检]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2.[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3.[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三一模]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
”这一时期( ) 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4.[2018·江西南昌高三二模]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5.[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
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
据此可知,新刑律( )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巩固了清朝统治6.[2018·湖南衡阳市高三联考]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在辛亥革命中保持了中立B.中国外交近代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孙中山对西方国家态度过于理想化D.宣言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7.[2018·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孙德常等人著的《天津近代经济史》中记载:“1909年开设于芥园的北洋火柴公司,1919年扩充资本30万元,增设分厂于南开马场道,总产量达到15000箱。
原华昌火柴公司于1917年与北京的丹凤火柴公司合并,改名丹华,在天津设分厂,资本为25万元。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源于天津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8.[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9.[2018·广西来宾、河池高三二模]民国成立第一天,上海《申报》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新国成立,百度维新,余友喜,新君、新话连篇,呼其妻曰新娘子。
妻不应,还呼之曰新相公,亦觉赧然无以应。
余友忽发新思想,夫妇二人张新国旗,穿新冠服,新头新脑,在室中行新婚。
”这在客观上可以反映( )A.民众仍具有浓厚保守思想B.社会习俗已完成了近代化C.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部分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10.[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1.[2018·江西九校高三4月联考]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
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D.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12.[2018·广西柳州、北海高三模拟]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
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
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
《新青年》的立场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B.共产国际的帮助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胜利二、非选择题13.[2018·湖北武汉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革命的内涵,如图所示: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及以前政治文献中“革命”一词的用法,几乎完全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例如,康有为和王韬在谈起法国大革命时……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众多新含义开始出现,表达知识分子风气或以诗言志的“诗学革命”、打破不平等的“女界革命”“经济革命”和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
然后“社会革命”“家庭革命”“文学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出现,其含义均为这些领域发生彻底变化和相应主体在该领域实行根本变革之意。
材料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由绅士公共空间导致严重的社会整合危机——即中国士大夫学习西方现代社会组织方式失败而引发,其后果是中国新知识分子对前一段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重构。
辩证唯物论代替进化论成为新的天道。
……五四以后,形成了以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念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并且重新实现社会整合,中国也由以儒家伦理为根据的传统社会演变为由革命意识形态笼罩一切的现代社会。
(下表是《新青年》中“革命”所指涉的国家,以出现的次数为单位)表卷别国家卷1 卷2 卷3 卷4 卷5 卷6 卷7 卷8 卷9 季刊不定期刊法国24 7 11 7 8 10 8 8 16 4俄国 1 26 6 16 3 29 48 99 106 美国 3 1英国 5 1——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金观涛《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1)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前后“革命”观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用传统革命观对待法国大革命的原因。
(10分)(2)据材料一、三,概括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来的“革命”观与中国古代“革命”观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辩证唯物论代替进化论成为新的天道”的看法。
(15分)14.[2018·安徽安庆高三二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阅读图表,完成下列要求。
(12分)结合上图所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局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提升卷1.A 题目中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他们在华进一步扩张,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和争夺,使之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一致和相对平衡,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在列强侵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B项中“优势”尚不能体现;该政策的提出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题目中也没有涉及列强的态度,C项中“较广泛”与史实不符;通过“利益均沾”使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权力,不是扩大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排除D项。
2.A 从材料中的“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和“东南互保”等信息可知,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A项正确;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区在南方,B项错误;“东南互保”是与政府态度相反的行为,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3.C 根据题目中“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可知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中“维新运动”与题目无关;D项中“实业救国”在题目中没有涉及,排除。
4.B 题目中袁世凯批评以民智未开为由担心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当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其本质意图是使自身权力以“地方自治”的名义合法化,B项正确;A项中“民主意识”、C项中“政府改革”在题目中都没有涉及;D项也不是其本质意图。
5.C 从材料中的“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等信息可知,新刑律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A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中的“照搬”错误,排除;新刑律的颁布并没有巩固清朝的统治,D项错误。
6.C 题目中“1912年”即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对之抱和平之望”“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可见他寄希望于新政权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以期平等往来,这显然具有理想化,C项正确;辛亥革命中列强在“严守中立”的幌子下积极扶植袁世凯,A项错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仍“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即继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B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中没有明确反帝的主张,D项错误。
7.D 从材料中的时间提示和各家火柴公司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的信息,且当时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天津火柴工业的发展情况,缺少和其他地区的比较,B项结论无从得出,排除;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在甲午战争后,不是20世纪早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