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美术新课改的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13-09-28T15:10:56.340Z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年8期供稿作者:李媛媛[导读]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合作、讨论、交流、联想,自己得出各种与他人不同的结论。
李媛媛
(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河北邯郸 056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美术教学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美术教育也因之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课改后我个人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师有了更加广阔的教学拓展空间,美术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这是正确理解高中美术新课改的最佳途径。
那么,教师如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正确理解并贯彻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兴趣,愉快地投入到艺术的殿堂?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能够理解什么叫做“诗意的栖居”的高素质人才呢?相信这些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渴望实现的。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从平常而简单的生活细节入手,从学生自身入手,由浅至深,引导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习惯的认知,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欣赏马蒂斯的《舞蹈》时,我先展示几幅地中海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当年画家的感受,再播放一首阿尔巴尼亚的舞蹈音乐。
当浓郁的地中海特色的欢快乐曲响起,我挑选五个平时就很活泼爱动的学生在教室后面的空地上手拉手随意地按照音乐节奏跳一段简单的舞蹈。
顿时学生的情绪都被激动起来了,他们非常兴奋,开始快乐而放松地审视这幅原本并不太理解的画面,感情上已经拉近了和画家的距离。
接着我简单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要求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思考:构图有什么特点?色彩和线条有什么特点?哪个方面给你感触最深?要是让你画一幅《舞蹈》的话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有的体会到单纯明快的颜色会显得简单而大方;有的感受到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奔放不羁的线条很有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的喜悦和赞美;有的则感到每个人都像一团火焰在燃烧……在对学生的观察体会予以充分肯定之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将舞蹈的意境表现出来。
结果,学生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达到甚至超过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2.平等的态度,平静地参与,合理地评价
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
教师是气氛的营造者,是问题的引导者,唯独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批判者。
美术教学中的答案是次要的,要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充分地倾听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
这样,他们的想象力会得到自然的放飞,学生会因此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审美能力。
3.开发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有了很大的发展。
网络资源和课堂多媒体,包括家庭、社区、邻里资源的运用都可以帮助教师把“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拉到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中来。
上课的地点不用再局限于美术教室,还可以去画室、校园、公园、文化宫、美术馆、博物馆,甚至大街上。
比如,在我们洛阳四十六中附近的丽京门就有享誉全国的三彩艺术馆,橱窗里展示了他们所有最好的作品。
中国工艺设计大师郭爱河把这些作品诞生的每一步都实实在在地讲述给来参观的学生。
学生们可以用拍照、速写、合作甚至亲自设计制作的方式交上这节课的作业。
此外,教师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美术资源。
比如可以将洛阳的民间艺术剪纸、牡丹画的创作方法等编入校本课程教材,组织学生学习,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能赢得学生家长的赞誉。
让学生阅读美术书籍,参观展览;组织学生办好黑板报、宣传栏、美术展览,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网络资源的作用也很重要。
任何著名的画作、建筑、雕塑、艺术品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知识。
大家可以利用网络在班级论坛上进行讨论和辩论,能“自成一派”,也能“拉帮结派”,当然要旁征博引,暗下苦工,付出努力了。
4.联系生活设计课题,注重探究知识的过程而非生硬的灌输
我在讲色彩的冷暖时,会选出两位着装有明显冷暖区别的同学让大家进行比较,说出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然后让两位同学交换一下外套,再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在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后,再让同学们打开教室的门窗,看看走廊和外面景物的颜色,判断此时不同的冷暖感受。
最后,选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中的颜色联想画家的创作意图,此时再引入一些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的概念和在作品中具有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作品的同时去印证。
这样,许多作品的内涵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色彩的知识不只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条的专业术语上,在教师的主导设计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被调动起来,而知识点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理解并掌握了。
5.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合作、讨论、交流、联想,自己得出各种与他人不同的结论。
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机会多方面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美术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我个人理解新课改的灵魂就在于此吧。
以上浅见源自于本人课改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还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用处。
收稿日期: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