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21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21页
(2)断层,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名 名称和符号。如果图幅范围很大,断层发育,则 不同时代断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符号表示。
(3)褶皱,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线的宽窄 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 的产状表示。构造盆地符号另立。
(4)岩体,绘出掩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 的界面注名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 产状。
2、地层
根据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图例或文字资料, 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各地层单 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 接触关系,尤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分构造 层,进而依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 图幅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的概念及其组成的构 造,其中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
砂、页岩建 造、碳酸盐 建造 铝土岩建造 、含煤建造
碳酸盐、
下二叠统~ 浅海、滨海 含锰硅质岩
泥盆系 及陆相
建造、碎屑
Ⅱ燕山运动 东吴运动
断裂
断裂 及褶皱
强烈 褶皱 运动
及 断裂 活动
酸性岩浆 侵入活动 及中基性 火山喷发
海底火山 喷发作用
奥陶系~ 寒武系
浅海
岩建造
笔石页岩建 造、类复理 石建造
加里东运动
东西向 线性紧 密褶
皱
未见
(引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73年)
3、褶皱
以构造旋回和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 究各个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从单个褶 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 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褶 皱形成的时代。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一个构造层 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 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
在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 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南宁幅测区内各阶段地质构造简表
地壳发 构造 展阶段 旋回
地层组成
沉积相
沉积建造
构造运动 构造特征 岩浆活动
上 叠 盆 地 发 展 阶 段
(5)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线 理等产状。
(6)写出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2、编制反映全区地质构造的剖面图,具 体方法见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五、综合读图分析报告
文字报告和图表是反映和表现某一地 区的构造特征的两种主要方式。文字报告 是在分析读图、编制图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文字报告的编写又是分析读图的深化。文 字报告必须和地质图、剖面图、构造地质 图相符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地 台 发 展 阶 段
地槽 发展 阶段
喜马 拉雅 旋回
燕山 旋回
华力 西~ 印支 旋回
加里 东旋
回
第四系
冲
积
扇
、
河
流砂粘
、 土
砾
、
地壳 Ⅱ喜马拉雅运动 上升
上第三系 下第三系
上白垩统
湖泊、沼泽 含煤建造 Ⅰ喜马拉雅运动
冲积扇
磨拉石建造
冲积扇
磨拉石~ 火山建造
Ⅲ燕山运动
下白垩统 河流、湖泊 红色建造
三叠系 浅海 上二叠统 滨海
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运动变化。
四、编制构造图件
1、地质构造图 地质构造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的,以不同
的线条、符号和颜色表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的 一种图件。地质构造图大致内容如下:
(1)构造层,将划分构造层的不整合面画在图 上,以区分各构造层。构造层以所包含的地层时 代代号表示。如用颜色区分各构造层,没有统一 规定的颜色,但一般时代越老颜色越深,越新颜 色越浅。
勘查技术与工程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学院
一、目的
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构 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 学生解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掌握构造地质常 见图件的编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 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课程设计是通过综合阅读南宁幅1/40 万地质图来实现的。在综合阅读、全面分 析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文字报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章节:
第一章 引言 简述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 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 地层 简述区内地层分布及其接触关系。由老至 新逐层描述,举例如下:
第二章 地层
图幅内出露地层比较齐全,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奥陶系下统、泥盆系、石 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缺奥陶系中上统 失、志留系、三叠系上统、侏罗系。现在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寒武系 二、奥陶系
编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
编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 1~2条;
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 份。
三、综合读图方法及步骤
1、初步认识地质图的全貌 ➢图名、图幅号、比例尺、图例及责任表; ➢地形特征; ➢地层分布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分析地质构造总体特征,如构造线主体方向、 构造层数目,各个构造层内褶皱构造、断裂构 造的特点及展布方位。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6、构造发展史 由老至新,按阶段或构造旋回,分析重塑该区构造发展史。 抓住地层和角度不整合关系等,划分构造阶段或构造幕; 分清哪些构造阶段是主导的奠基性的,哪些阶段是次要的调
整性的; 根据各种构造形态、方位和强度以及相互关系,分析各个
阶段各期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 根据地层的岩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适当分析
分布地理位置…… 下统:页岩夹长石砂岩、细砂岩,底部为砾岩。产:较多的笔石化石。 626m 与下伏地层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三、泥盆系 地层分布地理位置…… 1、下统 …… 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下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中统 …… 3、上统
第三章 构造
这是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 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构 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沟绘出总体的构造轮廓。 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4、断层 首先分析对全区构造有控制性的大型断裂构
造,按断裂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的关系 进行分组,分析断层形成时代、断层与侵入岩体 及褶皱的关系。也可以按构造层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5、侵入岩岩体 一个地区的岩浆岩体及其组合是一定构造
背景下形成的产物,既受区域构造控制,又 受局部构造影响。要分析侵入岩岩体在平面 及空间上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断裂和褶皱的 关系,形成时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