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人格培养

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人格培养

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人格培养锥子河中学陈敏【摘要】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关键词】体育精神人格培养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道出了体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异常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是一座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富矿。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立足于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把技术、体能、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才能真正地使体育教学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及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

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

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

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

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

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

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

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

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

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

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

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

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

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徐特立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人格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也就是优良人格的教育。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深层文化,即着眼于人的精神的拓展、着眼于人的潜能的开发。

也就是在人性化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的整合。

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让他们有立身之本,将来有能力能够面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中的体育精神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

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

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

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

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

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

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对培养跨世纪人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学习、长身体的时候,其个性的发展,心理意志品质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体育教学中,体育本身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及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将人格塑造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

通过诱导、渗透、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进行具体的体育练习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

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延伸。

它相对于体育课显得活动的空间更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更自由、更能表现出不同运动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质。

学生在活动课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不受场地限制,可以是单个进行,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运动形式多样,个体自由活动,个体之间进行对抗比赛,小组、群体之间进行竞赛、游戏,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可以是自编的,也可以是老师传授的,活动课因没有任何外加的教学任务,所以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也能保持高涨的热情,做自己喜欢的运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更多机会与别人竞争比赛,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因此也就更能表现出他们的精神品质,并能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培养。

四、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

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

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

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

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

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

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

尊重事实,弘扬正义。

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

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

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

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

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

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

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中学体育教师的深耕细作。

五、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老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个性品质、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

教师要有高尚的品格,广博的知识,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教师是学生有形的榜样,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那么教师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基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教师除了要作必要的引导外,还要手把手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做游戏、竞赛等,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识外,更重要的是应当拥有高尚的人格。

人格是以精神面貌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

它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的综合表现,是人的知识、能力、德行、意志、情感、信仰、作风等多种因素的共生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