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财网络教育工程测量5-8章

东财网络教育工程测量5-8章

第五章1、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有(ABD)。

A、观测误差B、仪器工具误差C、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D、外界环境条件2、测量误差按其性质不同分为(A)。

A、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B、仪器工具误差和外界环境条件C、仪器工具误差和观测误差D、观测误差和外界环境条件3、测量工作对精度的要求(B)。

A、没有误差最好B、根据需要,适当精确C、越精确越好D、仪器能达到什么精度就尽量达到4、对某一三角形的各内角进行观测,其内角和的观测值分别为179°59′56″、179°59′54″、180°00′06″、179°59′54″,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D)。

A、±″B、±″C、±″D、±″5、丈量一正方形的4个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2cm,则该正方形的边长中误差为±(C)cm。

A、B、2C、4D、8 6、对四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进行观测,其观测值(内角和)分别为:180°00′18″、180°00′12″、179°59′48″、179°59′42″,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B)。

A、±″B、±″C、±″D、±″7、用DJ6型光学经纬仪测量某水平角4个测回,各测回的观测值分别为248°32′18″,248°31′54″,248°31′42″,248°32′06″,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

(A)A、±″B、±″C、±″D、±0.0″8、用DJ6型光学经纬仪测量某水平角4个测回,各测回的观测值分别为248°32′18″,248°31′54″,248°31′42″,248°32′06″,试求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A)A、±″B、±″C、±″D、±12″9、丈量次数为4次,每次丈量结果为:、、和,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

(B)A、±B、±C、±D、±10、丈量次数为4次,每次丈量结果为:、、和,试求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A)A、±B、±C、±D、±11、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返测为,则相对中误差为(D)。

A、1/10000B、1/3750C、1/7500D、1/1500012、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返测为,则相对误差为(C)。

A、1/10000B、1/3750C、1/7500D、1/1500013、对某一三角形的各内角进行观测,其内角和的观测值分别为179°59′48″、179°57′54″、179°59′54″、180°03′06″、180°00′06″、179°59′54″,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B)。

A、±″B、±″C、±″D、±″14、对某一三角形的各内角进行观测,其内角和的观测值分别为179°59′48″、179°59′54″、180°00′06″、179°59′54″,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B)。

A、±″B、±″C、±″D、±″15、用经纬仪测角时,不能用(B)来衡量测角精度。

A、真误差B、相对误差C、中误差D、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16、含有(B)的观测值都不能使用。

A、系统误差B、粗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17、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测时,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B)。

A、粗差B、系统误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18、误差可以发现并被剔除的是(C)。

A、系统误差B、偶然误差C、粗差D、相对误差19、误差能够加以改正的是(C)。

A、粗差B、偶然误差C、系统误差D、相对误差20、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消除不了的是(C)。

A、系统误差B、粗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21、由作业人员疏忽大意、失职而引起的误差是(A)。

A、粗差B、系统误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22、水准仪的视准轴与管水准器轴不平行对读数的影响会产生(C)。

A、粗差B、偶然误差C、系统误差D、相对误差23、产生(C)的原因往往是不固定的和难以控制的。

A、粗差B、系统误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24、在角度测量中采取盘左、盘右观测,可以消除和减小(B)。

A、粗差B、系统误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25、分别测量了长度为100m和200m的两段距离,中误差皆为±。

则认为两段距离测量精度(C)。

A、相同B、前者精度高C、后者精度高D、无法判断26、在1:5000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d=,中误差md=±。

求A、B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

(C)A、±B、±C、D、27、在1:5000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d=,中误差md=±。

求A、B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的中误差。

(B)A、±B、±C、±D、±28、△y=Dsina,观测值D=±,a=157°00′30″±20″。

求△y的中误差(D)。

A、±B、±C、±D、±29、水准测量中,视距为75m时在标尺上读数的中误差m读≈±2mm(包括照准误差,气泡居中误差及水准尺刻划误差)。

若以3倍中误差为容许误差,试求普通水准测量观测16站所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误差。

(D)A、±16mmB、±64mmC、±8mmD、±32mm第六章1、初测导线欲与国家大地点联测时,要进行的两化改正是指(D)。

A、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高斯平面上,再改化到假定水准面上B、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参考椭球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C、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参考椭球平面上D、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2、地形图测量包括(AB)。

A、碎部测量B、控制测量C、高精度测量D、低精度测量3、控制测量包括(AB)。

A、平面控制测量B、高程控制测量C、碎部测量D、高精度测量4、城市控制测量是为(A)地形测量建立控制网A、大比例尺B、小比例尺C、无大小比例尺之分5、导线控制测量的观测值包括(AC)。

A、水平角观测值B、高差观测值C、边长观测值D、竖直角观测值6、城市平面控制网二等三角网测角中误差为(B)。

A、±″B、±″C、±″D、±5″7、城市平面控制网三等三角网三角形最大闭合差为(C)。

A、±15″B、±″C、±″D、±30″8、城市平面控制网三等三角网DJ2测回数为(C)。

A、4B、6C、9D、129、城市导线一级导线方向角闭合差为(A)。

A、B、C、D、10、城市导线三级导线测量平均边长(D)。

A、400mB、300mC、200mD、120m11、城市导线一级导线测角中误差为(D)。

A、±″B、±″C、±″D、±5″12、城市平面控制网四等三角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C)。

A、1:12万B、1:8万C、1:万D、1:2万13、城市导线二级导线测距中误差(C)。

A、±8mmB、±12mmC、±15mmD、±30mm14、城市导线三级导线测量全长相对中误差(C)。

A、1:万B、1:1万C、1:万D、1:万15、初测导线欲与国家大地点联测时,要进行的两化改正是指(B)。

A、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高斯平面上,再改化到假定水准面上B、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C、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参考椭球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D、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参考椭球平面上16、点的高程测量的方法主要有(ACD)。

A、水准测量B、边长交会C、GPSD、三角高程17、测量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标准方向有(B)。

A、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极坐标方向B、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C、极坐标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D、真子午线方向、极坐标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18、已知A点坐标XA=140m,YA=70m;B点坐标XB=90m,YB=120m。

试计算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AB及其坐标方位角αAB。

(C)A、DAB=,αAB=137°B、DAB=,αAB=130°C、DAB=,αAB=135°D、DAB=,αAB=125°19、已知A点坐标XA=100m,YA=200m;B点坐标XB=200m,YB=100m。

试反算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AB及其坐标方位角αAB。

(B)A、DAB=,αAB=135°B、DAB=,αAB=315°C、DAB=,αAB=235°D、DAB=,αAB=335°20、直线A、B的象限角RAB=南西1°30′,则其坐标方位角αAB=(C)。

A、1°30′B、178°30′C、181°30′D、358°30′21、直线A、B的象限角RAB=南东1°30′,则其坐标方位角αAB=(B)。

A、1°30′B、178°30′C、181°30′D、358°30′22、直线A、B的象限角RAB=北西1°30′,则其坐标方位角αAB=(D)。

A、1°30′B、178°30′C、181°30′D、358°30′23、直线A、B的象限角RAB=北东1°30′,则其坐标方位角αAB=(A)。

A、1°30′B、178°30′C、181°30′D、358°30′24、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αAB=150°,则直线AB的象限角RAB=(C)。

A、北西30B、南西30°C、南东30°D、北东30°25、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αAB=50°,则直线AB 的象限角RAB=(D)。

A、北西50°B、南西50°C、南东50°D、北东50°26、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αAB=190°,则直线AB的象限角RAB=(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