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花是世间美的精灵,是大自然的杰作和恩赐,她点缀了人间的万紫千红。
诗歌中的花意象则是艺术美的使者,是无数文人骚客创作灵感的源泉和抒情达意的重要凭借,她带来了艺术百花园的绚丽多姿和风情万种。
但有这么一种花意象,她包括所有的花,而不指某一种具体的花;她只开在山野之间,而不开在市井之间;她从不凋谢,永远开放在诗歌的百花园。
每当提到她的名字,或者在诗歌中见到她的身影,人们都会产生一种缠绵缱绻的情感。
她就是——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的意象源自一个美丽感人的情爱故事。
唐末五代时期的吴越王钱镠,征战半生戎马倥偬。
他的原配王妃戴氏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陪伴在吴越王身边。
因为缠绵不尽的乡土情结,她每年寒食节都要回家省亲,住上一段时间。
有一年直至春色将老、陌上已经花发时节,王妃还没有回来,吴越王很是思念,于是寄信呼唤王妃早日归来。
信中的其它内容早已消散,唯有九个字随着时间沉淀留存下来了。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短短九个字,不仅让戴王妃落下感动的珠泪,而且使千秋万代的有情人为之动容。
清代学者王士祯赞赏说:“二语艳称千古。
”(《带经堂诗话》卷九)他还对这句话在文坛上的地位做了高度评价:“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不过数言,而姿质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
……五代时列国,以文雅称者无如南唐、西蜀,非吴越所及,赖此一条,足以解嘲。
”生命力躁动勃发的春天,开遍陇头陌上的鲜花,一定使得独居已久的吴越王情意涌动。
其中既有对良辰美景的珍惜,更有对如花美眷的相思。
然而这份盼妻早归的急切心情,并没有表现为直白浅露的催促语言。
吴越王把一腔思念深情,融进了无边灿烂的陌上花开,融进了含蓄委婉的回归提醒。
如果说,“陌上花开”依然是传统的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的话,那么,“可缓缓归矣”则是声轻语缓充满柔情蜜意的直抒胸臆。
于是一个本来“少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旧五代史》卷一三三)的吴越王,成了后人心目中有情义、解风情、懂恩爱、会疼人的男神,鲜活在了无数相爱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中。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仅感动了后人,其实当时就已经惊艳了吴地百姓。
他们用这句话编了山歌,名字就叫“陌上花”,在当地广为传唱。
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就任杭州通判。
英雄相惜,他对吴越王钱镠敬佩有加,曾经书写《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了钱镠的历史功绩。
听到吴越王寄信的传说和吴地人的《陌上花》儿歌,苏东坡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
前有小序曰:“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
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之云。
”这三首诗分别是: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①去,且更从教缓缓归。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②,犹教缓缓妾还家。
【注】①堂堂,形容盛大,这里指吴越国曾经的强盛。
②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这里借以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第一首。
又是一年陌上花开,引得蝴蝶翩翩飞来。
春色迷人江山依旧,时光流逝人已不在。
吴越遗民代代老去,踏青女郎还在传唱——陌上花开缓缓归。
第二首。
又见陌上花开争奇斗艳,王妃车来路人争相观看。
如果你能留得王朝永在,我就再听召唤缓缓归来。
第三首。
生前的富贵就像草上的露水,当年的风流在身后流传就像陌上花。
你已经恋恋不舍的离开故国,还让妾妃如何缓缓回家?五代结束,宋朝兴起,先灭南唐。
吴越末代君王钱俶以国献宋。
经历了近百年的吴越国,最终和“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风流余韵湮没在了历史深处,只有《陌上花》的动人歌谣依然传唱在民间。
苏轼的这三首诗依托吴越王钱镠和戴氏王妃的夫妻情事,以“陌上花开缓缓归”婉转优雅的曲调,深沉凄然的感叹着岁月流转人事变迁带给后人的无限伤感。
苏轼大概不仅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故事感动了,更被吴地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儿歌的曲调迷醉了,他的三首诗写的婉转优雅,温润可爱,正如清代诗人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所说:“‘黄四娘家花满蹊’,诗并不佳,而音节奭宕可爱。
东坡‘陌上花开蝴蝶飞’即此派也。
”苏子“不经意间”成就了“陌上花”诗的清新可人,余音袅袅。
他另有一首《江城子》词也用了“陌上花”的故事:玉人家在凤凰山。
水云间,掩门闲①。
门外行人,立马看弓弯②。
十里春风③谁指似,斜日映,绣帘斑。
多情好事与君还。
闵新鳏④,拭余潸。
明月空江,香雾著云鬟⑤。
陌上花开春尽也,闻旧曲⑥,破朱颜。
【注】①门闲:《周礼·夏官·虎贲氏》:“舍则守王闲。
”注:“闲,梐枑,几古代官府前阻遮行人的木制障碍物。
”②弓弯:舞名。
唐沈亚之小说《异梦录》载邢凤梦见壁上美女的故事:“(邢)凤即起,从东庑下几上取彩笺,传《春阳曲》,其词曰:‘长安少女踏春归,何处春阳不断肠。
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
’凤卒诗,谓曰:‘何谓弓弯?’曰:‘昔年父母使妾学此舞。
’美人乃起,整衣张袖舞数拍。
为弓弯以示凤。
”③十里春风: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暗用其意。
④鳏:无妻的人,又特指老而丧妻者。
⑤香雾著云鬟: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此化用其意。
⑥旧曲:指陌上花缓缓曲。
这首词前面有序言云:“陈直方妾嵇,钱塘人也。
丐新词,为作此。
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矣。
”根据序言的意思,“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指的就是前面三首《陌上花》,而为陈直方的妾写的新词就是上面的《江城子》。
另据明代人梅鼎祚辑纂的《青泥莲花记》记载:“陈直方之妾,本钱塘妓人也,丐新词于苏子瞻,子瞻因直方新丧正室,而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乃用其事以戏之。
”可知苏轼这首词不仅是应陈直方之妾而写,而且也是为了劝解宽慰陈直方心中妻子去世之痛的。
词意约略如下:你美貌如玉,家住杭州凤凰山,宛如就在水云间,门前人少栅栏常关。
门外行人不断,驻足立马,欣赏美人跳弓弯。
春风十里,美景无限,谁能比上你的容颜?夕阳照耀着美丽的绣帘,而绣帘后边辉映着你的笑脸。
虽然直方的妻子去世了,可是他还有多情的你,你们还有美好的生活相伴。
多多怜悯这位失去妻子的男人,为他擦拭残余的泪水。
明月照江面,陌上花开遍,愿你们厮守相伴。
唱起“陌上花开”的歌谣,他忧伤的面容一定会露出笑脸。
“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情韵在这首词里荡然无存,只是在字面上运用了一个典故而已。
陈直方在妻子去世以后是不是忧伤不得而知,但是有这么一个美妙可人的小妾,纵然有估计也不会太久。
也许自古的文人都是如此,他们津津乐道的大概也只是其中的风流韵事,至于情意缠绵、音调婉转的“缓缓”曲,在吴越王钱镠夫妻身后,恐怕就已经烟消云散了吧。
苏轼以前,使用“陌上花”入诗词的不多,然而自从苏轼作《陌上花》三首绝句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陌上花”开遍诗坛,和作不断。
例如苏轼的学生晁补之,竟然一下子连和八首,小序云“事见苏先生诗”。
全部如下:郊外金軿①步帐②随,道边游女看王妃。
内官③走马传书报,陌上花开缓缓归。
朝云暮雨山头宅,暖日晴风陌上花。
绛幕④何妨行缓缓,送春归尽妾还家。
娘子歌传乐府悲,当年陌上看芳菲。
曼声更缓何妨缓,莫似东风火急归。
荆王⑤梦罢已春归,陌上花开暮雨飞。
却唤江船人不识,杜秋⑥红泪满罗衣。
吴歌白纻⑦怨芳菲,肠断怀王去不归。
陌上如今小花伴,山前山后白鹇飞。
临安城廓半池台,曾是香尘⑧扑面来。
不见当时翠辇女,今朝陌上又花开。
云母蛮笺⑨作信来,佳人陌上看花回。
妾行不似东风急,为报花须缓缓开。
陌上偷来为看花,饶声⑩鹦鹉莫夭斜○11。
犊车缓缓随芳草,不去桃源○12阿母家。
【注】①軿:古代一种有帷幔的车。
②步帐:屏幕的一种。
③内官:亲随属官。
④绛幕:红色的帷帐,代指车子。
⑤荆王:和下面的“怀王”都是楚王,这里指吴越王。
⑥杜秋:妓女的通称。
⑦吴歌白纻:穿着白纻跳舞唱歌。
白纻:白色丝麻。
⑧香尘:芳香之尘,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⑨云母蛮笺:彩色有花纹的纸。
⑩饶声:饶舌,形容鹦鹉的叫声。
○11夭斜:婀娜多姿。
○12桃源:宋时临安县嘉会门外泠水峪,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桃源,为都人游集之地。
其一:郊外帷车络绎相随,道旁游女争看王妃。
王府属官飞马传信,陌上花开,请缓缓归来。
其二:山上宅院朝云暮雨,陌上花开暖风晴日,车子不妨行进缓慢,春天送尽妾再回去。
其三:娘子唱歌饱含忧伤,当年陌上看花绽放。
曼妙声音慢了再慢,别像东风离开匆忙。
其四:春来春去春又回,陌上花伴暮雨飞。
江船相识人不在,深情化作歌女泪。
其五:跳着白纻舞,唱着吴地歌,幽怨着流逝的岁月,忧伤着吴越的破灭。
陌上花还是那么灿烂,相伴的还有山前山后飞翔的白鹇。
其六:临安的城墙,破败的池台,当年迎接王妃归来。
如今没有了乘着翠辇的女子,只有陌上的花还在灿烂的开。
其七:装饰精美的彩色花纸,传递着思念的殷勤消息,佳人踏上归程去看陌上花开的景致。
只是走的慢不像东风那么着急,请为她回报花儿要慢慢的开才是。
其八:悄悄地到陌上来看花,鹦鹉你不要千娇百媚唧唧喳喳。
乘着牛车循着芳草缓缓前行,不再去桃源家中看望妈妈。
这八首《陌上花》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组。
前两首围绕吴越王妃归省的本事进行咏叹,把她既留恋家乡又思念丈夫的矛盾心情深沉铺叙于笔端。
中间四首主要表达世事变迁的感伤,吴越王失国灭家,夫妻情事随风飘散,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感慨和忧伤。
最后两首写这一风流韵事对后代有情人的影响,陌上花成为少女们渴望爱情美好的象征意象。
晁补之的这些和作没有苏轼三首诗深邃沉郁,但是却比苏轼的诗优雅缠绵,气韵流转。
正如王世贞所赞叹的:“工妙不减苏轼之作,堪称双绝。
”(《香祖笔记》)确实如此。
苏轼之后,陌上花就盛开在了诗坛上,歌咏夫妻情事是最动人的内容,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明末清初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唱和之作了。
不过比他们的诗歌唱和更有名的是他们的旷世之恋。
一个学界名流,一个秦淮名妓,年龄相差整整三十六岁,面对着纷涌而至的嘲讽、阻挠甚至愤怒,两人却不仅相爱,而且走入了婚姻,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情投意合。
明崇祯十四年春天,钱谦益和柳如是一起游览了苏州、嘉兴,在南湖分手。
钱谦益去黄山游览,柳如是乘船回松江。
在前往黄山途中,钱谦益写了三首诗寄给了柳如是,全题为《陌上花乐府三首,东坡记吴越王妃事也,临安道中感而和之,和其词而反其意以有寄焉》:陌上花开正掩扉,茸城①草绿雉媒②肥。
狂夫③不合堂堂④去,小妇⑤翻歌缓缓归。
陌上花开燕子飞,柳条初扑麹尘⑥衣。
请看石镜⑦明明在,忍撇妆台⑧缓缓归。
陌上花开音信稀,暗将红泪⑨裹春衣。
花开容易纷纷落,春暖休教缓缓归。
【注】①茸城:就是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