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科教学教案

眼科教学教案

眼部解剖与生理
眼由眼球、视路、眼附属器组成。

一、眼球
眼球位于眼眶之中,前有眼睑保护,后以视神经与脑相连。

眼球向前方平视时,一般突出于外侧眶缘12-14mm。

成年人前后径平均为24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构成。

(一)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三层组成。

1.纤维膜由前至后由角膜、角巩膜缘、巩膜组成。

a角膜:横椭圆形,43D,组织学上分为5层。

上皮细胞层:由5~6层上皮细胞组成,再生能力强,不遗留瘢痕。

前弹力层(Bowman膜):为一层均质透明膜,无细胞成分,无再生能力。

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由约200层与角膜表面平行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

损伤后不能再生,以瘢痕组织代替。

后弹力层(Descemet膜):为较坚韧的透明均质膜,富于弹性,抵抗力较强,损伤后可再生。

内皮细胞层;为一层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

成年以后不能再生。

角膜的生理特点:透明、无血管、感觉敏锐、代谢缓慢。

角膜的生理作用: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屈光和透光。

b.巩膜:质地坚韧,呈乳白色,由致密而相互交错的纤维组成。

巩膜前接角膜,在后部与视神经交接处巩膜分内外两层,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

此板很薄,视神经纤维束由此处穿出眼球。

巩膜厚度各处不同,为O.3~1mm,眼外肌附着处最薄,视神经周围最厚。

巩膜有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c角巩膜缘:是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一般认为角膜缘前界起于角膜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后弹力层止端,宽约lmm。

(及其外侧0.75mm宽的白色巩膜区)前房角的小梁网及Schlemm管等重要组结构均包含于其中。

2.葡萄膜:又名色素膜或血管膜。

由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组成。

a.虹膜:为一圆盘状膜,虹膜表面有辐射状凹凸不平的皱褶称虹膜纹理和隐窝。

虹膜有两种肌纤维:环形的瞳孔括约肌-司缩瞳;放射状的瞳孔开大肌-司
扩瞳。

虹膜的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为瞳孔。

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b睫状体:位于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的宽约 6mm的环状组织,其矢状面略呈三角形。

睫状突:分泌房水-营养、维持眼内压。

平坦部:无重要结构、血管少。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凸度,从而使我们看清楚近物与远物。

c脉络膜:为血管膜的后部,前起锯齿缘,后止于视乳头周围,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占眼球65%的血流,营养视网膜外层。

起暗箱作用。

3.视网膜:最复杂的一层。

视网膜外层为色素上皮层,内层为感觉层,两者间有一潜在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称为黄斑。

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

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黄斑区无血管,但此区色素上皮细胞含有较多色素,因此在检眼镜下颜色较暗,中心凹处可见反光点称中心凹反射
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1.5mm,境界清楚的淡红色的圆形盘状结构称为视盘(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

视乳头中央有小凹陷区称视杯或生理凹陷。

视乳头上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并分支分布于视网膜上。

视乳头是神经纤维聚合组成视神经的始端,没有视细胞,故无视觉,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

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个神经元传递,即光感受器一双极细胞一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视中枢形成视觉。

光感受器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二者在数量、分布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视杆细胞感弱光,中心凹处没有视杆细胞;当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时,视杆细胞受损则发生夜盲。

视锥细胞感强光(明视觉)和色觉。

主要集中在黄斑区。

在中心凹处只有锥细胞,此区神经元的传递又呈单线连接,故视力非常敏锐;而离开中心凹后视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