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 黄昏是团聚之时,所以,孤单一人,到黄 昏时,就会感慨良多。
庄子•秋水(节选)
【艺术特色】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 2、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 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 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 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 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 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 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
2、“哈奴曼”说(“进
口说”) 胡适、郑振 铎、陈寅恪等人认为孙 悟空形象源于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中的猴子 国大将哈奴曼。他能在 空中飞行,拔起并背走 喜马拉雅山,在被吞进 老母怪肚中后,伸缩变 化,又从耳朵中钻出。
3、石磐陀说
张锦池先生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 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 磐陀。理由是:(1)向导作用相类;(2)解 厄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石磐 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 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 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也就为玄奘取经故 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 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
汉汉乐乐府府民民歌歌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 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二、 爱情说:
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 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 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 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 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 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 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 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 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 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蒹葭
• 2、朦胧美
这首诗被称为朦胧诗的鼻祖
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 忽不定;
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 重寓意;
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 捉摸。
3、蕴藉美:
“伊人”其实是一种象 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 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 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 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 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 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 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 境中得到感应。



喜获夫信
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
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

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

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

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

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
人物形象分析
美丽(外貌描写)
杜 热情(李甲手头越紧,她心头越热)
十 娘
聪明(不露富,考验李甲)
坚强(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
李 背信弃义 甲 懦弱自私
孙 卑鄙奸诈 富 虚伪邪恶

西 游 记

导 读
第二节 孙悟空形象的来源
1、“无支祁”说 (“国产说”)采自
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无 支祁。无支祁是“淮涡水神”,“形若 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 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趠疾奔, 轻利倏忽”。被大禹制服后,颈锁大索, 置于淮阴之龟山下。其形态、神通、命 运均与孙悟空有相似之处。(鲁迅)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
演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宝玉违背了家族给他规定的道路(仕途经济、 举案齐眉的贤妻),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 他只能俯首就范;
黛玉孤高自许,曲高和寡;为保持自己的人格 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宝钗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冷美人”, 造成了她与宝玉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

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 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
很有特色。
汉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及情感
痴女:誓词︰上邪 相思︰饮马长城窟行
怨女︰团扇诗、上山采蘼芜 烈女︰绝交:有所思、白头吟
塑造了一系列忠贞烈女,这是文学中拒绝 追求型母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4、“混血”说
八十年代后,鲁迅和胡适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 其中,风行于八十年代中期的所谓“混血说”影 响最大。“混血说”的首倡者是持“进口说”的 季羡林先生。
“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 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 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 ( 《罗摩衍那初探》)
谈玄之风 品题之风 任诞之风
长恨歌
白居易
长恨歌的主旨思想
历来对于《长恨歌》的主旨有三种说法:
1、 讽谕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
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 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 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 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 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 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第三种观点较为公允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 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 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 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三言”( 《杜十 娘怒沉百宝箱》)
3、大观园女儿国的毁灭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 (悲)”
四春姊妹——原应叹息 史湘云——“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李纨——终身守寡,“枉与他人作笑谈” 妙玉——“终陷淖泥中” 大观园的丫鬟们——晴雯、金钏、司棋等
5、孙悟空是山东人
2006年初,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西 游记》研究专家杜贵晨提出“孙悟空 是泰安人,花果山的原型是泰山”
三、《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 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一、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贾府的极度奢 华建立在剥削 和奴役基础之 上,康乾盛世 的回光返照 无可挽回的衰 败
5、从情境上看,这两首诗都弥漫着一种优美 而感伤的情绪。
《诗经·君子于役》写作特点
• 总体上表现出自然朴素,深婉含蓄,别 有一股动人的情韵。诗人用山村薄暮的 特定之景,来烘托思妇的思念、焦虑之 情,景物描写生动地抒发了人物的感情。
写作特点
•(1)黄昏意象 •(2)重章叠唱
黄昏意象
• 诗人选择了黄昏这个特定的时间来集中刻画 人物的感情世界。黄昏是思念人最切的时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写飘泊异 乡的游子被黄昏牵动了思家之情。“斜晖脉 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是写等待亲人归来 的思妇,在黄昏时柔肠寸断的极度悲伤。为 什么黄昏容易引起人想念亲人的愁绪?
这是一首汉
乐府民歌,

抒写怀人情

愫。诗歌的

பைடு நூலகம்
笔法委曲多 致,完全随

着抒情主人

公飘忽不定 的思绪而曲

折回旋。
昼思梦想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沿

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 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

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 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 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 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笃相思赋予了深切 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 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 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 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 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

回到相思难见上。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 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
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寒门独居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

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

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谅。

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 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
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 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

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

法,语言清新通俗。

“…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

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
雨 巷
雨巷与蒹葭的比较
1、从意象上来看,两首诗的中心意象都可以 被视为一种象征,象征努力追求却难以成真 的人生境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