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格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调查报告**区是**的中心城区之一,集中体现着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
辖区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
全区汇集了以故宫、太庙、社稷坛和地坛为代表的皇室文化,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密宗文化,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孔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古观象台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皇史宬为代表的档案文化。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因此,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首都中心城区,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发展区域文化、实现文化强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以辖区内10个街道为基本单位,通过问卷、座谈、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普查,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及文化部、**市关于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有关精神,结合**区实际,对**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保护工作(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特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都。
至2004年,建城3049年,建都851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深受周边环境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如下特点:一是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多与宫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皇城文化的特征。
由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区处于元、明、清三代都城的中心区域,皇宫在**,王府、官家、巨贾也大多在**,素有“东贵西富”之说,居民的组成和审美情趣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因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
这一点在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说唱、民间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
**区民间文学的题材十分广泛,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口头文学,都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一面与封建宫廷、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反映出封建宫室的内幕;一面与名胜古迹、街道胡同、桥梁及生活风俗紧密结合,寓褒贬于其中。
在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民间说唱中的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吉祥话、单弦、岔曲都深受宫廷影响,有很多是皇族子弟编唱而传播开的。
还有很多民间文化艺术曾经为皇家贵族服务,如民间手工艺中的“葡萄常”玻璃吹制工艺曾得到慈禧太后御赐,故宫至今还收藏有“葡萄常”精心制作出的一架葡萄和一架葫芦。
二是民间文化活动多以庙市和繁华地区为依托,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
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
从产生和发展上,自然萌生,发育成长,在本质上是民众的内心渴望。
从审美特征上,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生活之美、质朴之美。
从存在形式上,民间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存在状态,民众的审美意识(包括民间艺人的制作)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
民俗节庆就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激励机制和高潮时刻,是民间文化艺术生长的催化剂。
**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永乐帝迁京后,灯市口就成为京城两大庙市之一,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隆福寺建于明
景泰三年,一直是明、清两代朝廷的“香火院”。
清乾隆九年(1744年)隆福寺庙会逐渐兴起。
在庙会上有不少小戏班子、杂耍班子在此卖艺。
风靡一时的相声演员“小蘑菇”和京剧清唱演员“大妖怪”都曾在此献艺。
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如杂耍、评书、花会、杂技、皮影等也较繁荣。
昔日的隆福寺街,是与琉璃厂齐名的古文化街,除了文物古玩外,令人称著的就是书市了。
隆福寺街是明末至民国时期**著名书肆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