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优质教学实录乡愁优质教学实录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
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女生读)师:读得不错,清楚。
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
掌声)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
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
)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
)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生:不可以!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
“小时候”“长大”“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
看看还有什么顺序?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
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
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
大家同不同意?生:同意!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
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
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
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问题二】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师:回归?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
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
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
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
还有没有?你们开始说服我了。
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
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
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怎么样?洪老师改得怎么样?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
还有谁说说??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
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
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
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
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
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
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
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
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
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
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
“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
谁再说?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
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
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
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
特别是第三小节。
(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
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两女生分别背诵)师:不仅背得准确。
而且朗诵得很好。
下课。
拓展阅读:《乡愁》赏析乡愁-----全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
这四节诗层层深入,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同时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抓住邮票这个意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
(母子分别)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
(夫妻分离)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子诀别)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游子与大陆的分别)《乡愁》的形式美。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传统的美。
统一和变化,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