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是怎样炼成的——论杨过人物形象的成长性兼论其侠的内涵[摘要] 《神雕侠侣》的主人公杨过是金庸着意推出的一个大侠形象,他历经磨难和生死考验,成为为国为民、救国救民的一代大侠。
作者写过多部武侠小说,对“侠义”的认识不断加深,体现在杨过身上,具有以下特点:“侠”具有成长性:武者→小侠→大侠→民族英雄;“侠”之重点,不在于“勇”和“气”,而在于“义”;当然,有了超群的武艺,才能成为“大侠”;“侠”出自社会底层,崛起于民间,最终,出之于民而服务于民,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关键词] 神雕侠侣;杨过;侠金庸的武侠小说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擅场,且具有深重的历史感和正面的教化意义。
稍嫌不足的是,笔下人物虽具性格鲜明的特点,但往往是类型化人物,较为出色的当数《天龙八部》豪迈的乔峰、《射雕英雄传》憨痴的郭靖和狡慧的黄蓉。
相比之下,《神雕侠侣》(2003修订版)的杨过是金庸15部小说①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个性独特鲜明,形象丰满,尤其从一个小乞丐成长为一代大侠,人生境遇和性格变化跨度极大,人物极具成长性,而又能让人信服。
这在金庸小说中并不多见。
现通过小说,分析大侠的成长过程,兼论“侠”的内涵。
一、成长经历(一)孤苦流浪的少年----英雄莫问出处前二回——杨过十二、三岁之前。
1.与母相依为命(十一岁半以前)。
杨过是杨康的遗腹子,依母而居,虽遭人欺凌,尚不至于挨饿(郭靖、黄蓉临别时赠给其母一笔盘缠②)。
由于杨康卖国投敌而惨死铁枪庙,穆念慈誓不让杨过查问。
但父亲的真正形象和死因成其一大心结,母亲越不让查,日渐长大的杨过偏要逆行。
这培养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也形成特立独行和偏执的个性,直接影响其成长,以至于在认定郭靖是杀父仇人之后,伺机行刺。
在少年杨过的想象中,从未谋面的父亲是一位大英雄。
父爱缺失和偏执性格使其产生了盲目的父亲崇拜,而不是更可能出现的恋母情结。
其实,将父亲想象成英雄就是其潜意识中定下人生目标的一个暗示③,因为男性常以父为傲。
2.流浪乞讨:这个时期大致一年。
但其间所受冷眼和欺凌,带给他如临深渊的感觉。
郭靖初遇杨过,问及穆念慈,杨过说:“我妈妈死啦,死了很久啦!”据前文,母亡时,杨过十一岁半。
他没有说:“死了一年。
”可见母亲辞世带给他天塌的恐怖感觉!在桃花岛,误伤小武后,杨过在黑夜中临崖吹风,悲伤父母早死,想着一生受人欺辱,但觉除义父外个个对己冷眼相待,满胸孤苦怨愤,难以自已。
这是非常真切的感受,也反映了少年人的不成熟。
杨过行乞,从来都是独行。
后来,他在桃花岛曾捉蛙为食,书中补叙“他在外流浪,常以此法充饥度日”,或者就象刚出场时偷鸡。
第一阶段,杨过表现出非常极端、强烈的特质,这足以影响他一生的发展走向:1)尊严高于生命;2)独立、孤傲、叛逆;3)以父为荣,不甘下流;4)具有担当意识,独身葬母,找寻父亲死因;5)谋生是第一要务。
因武技尚浅,只能以心机取胜,常卖弄小聪明,如对郭靖称“我姓倪,名牢子”;6)对社会有戒心、敌意和抗拒心理;又对人事敏感,尤其容易感受来自内心的爱,吃软不吃硬;7)天性刚烈执拗,认死理,无是非善恶之辨;8)善良而不自知,打饱不平。
为救程英和陆无双,几乎命丧李莫愁之手。
这些特质的形成有其内在原因:杨过身处社会底层和单亲家庭,虽受教育,不服管束,仅凭天性自由成长,渴望远离社会。
如果说,杨过能成为一代大侠,其坚忍不屈、吃苦耐劳、打抱不平的性格,都是作为大侠不可或缺的最基本要素。
但要靠这成为一个侠客还远远不够!(二)人生转机,初入武径----机缘和苦难第三至第五回:杨过随郭靖夫妇上桃花岛至拜师全真教(大约一年)。
杨过,名过,字改之。
取意于“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④,郭靖痛悔义弟杨康卖国投敌,不得善终,希望杨过洗刷父辈耻辱⑤,力行仁义,完善道德。
郭靖是杨过的挂名师傅,他将杨过引进江湖。
这让他饱受磨难,也是促其成为一代大侠的最重要机缘。
磨砺反而激发杨过的斗志,强化杨过的抗压能力,最终一飞冲天。
郭、杨性格各异。
郭靖为人坦荡,古板愚钝而执着,终于练成绝世武功,成为万民景仰的大侠。
杨过天资聪颖,敏感多疑,但天性中有质朴的一面,乃是一块璞玉。
二人心气相通。
杨过深感郭靖的亲厚,视其为偶像乃至教父,言必称“我郭伯伯”。
郭靖让杨过见识了武学的至高境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杨过的思想。
在丘处机诗碑前教育杨过“丘真人武功固然卓绝,这一番爱护万民的心肠更是教人钦佩。
”当杨过学成一身武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又成了郭靖对杨过的更高期望。
这几件事值得注意:1)杨过与二武斗蟋蟀、比武,死不认输,体现他的硬气和尊严。
为避免被捉受辱,宁肯“跳崖而死”;2)黄蓉收杨过为徒,但不教武功,只讲四书五经;杨过心高气傲,绝不偷学郭靖的武功。
3)郭靖大展神威,击败全真教北斗七星大阵,并以一己之力挽救全真教;杨过无限景仰其武功;但也导致全真教对郭、杨叔侄的敌意⑥;4)杨过得罪师父和师兄,被公报私仇,杨过打伤鹿清笃,被追赶至古墓;5)呵护杨过的孙婆婆,被郝大通误杀;孙婆婆托小龙女照顾杨过。
这一阶段,杨过直面社会(武林)的善恶,少年的好奇和顽劣尽去,世界观初成,产生英雄崇拜情结(原文:“对郭靖的武功佩服得五体投地”),只盼“将来若有一日我能学得郭伯伯的本事,纵然一世受苦,也所心甘。
”随着年岁渐长,偏执程度愈烈,故为社会所不容,最后,只能避入古墓派。
孙婆婆之死强化了杨过对世界不公的认识。
在杨过心中,为了个人尊严多次萌发以死相拼的念头,而武功是维护个人尊严的利器,因此,杨过刻苦练功,武功进境很大。
少年之“气”在杨过身上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这与孟子主张的浩然之气还相去甚远,最多,是个人义气。
当然,更不用说侠客最重视的武德了。
(三)初入江湖——险境与磨砺第六至第十一回:杨过从小龙女学艺至英雄大会之前。
在古墓,杨过从小龙女学艺,武功飞涨,二人暗生情愫而不自知;欧阳锋找到杨过,甄志丙强奸小龙女;小龙女误会杨过而出走,杨过寻找小龙女,途中结识陆无双、程英等人,恶斗李莫愁;结识黄药师,见识洪七公与欧阳锋七天比武。
本段主要揭示杨过的情路历程,为情劫之始。
同时,深入江湖,武功大进,学到玉女心经,领悟全真剑法,习得弹指神功,领悟武学要义。
一方面,劫难锻炼其心性,由被动迎战到主动出击。
另一方面,他凭借武功和机智立足江湖,渐有侠客之影。
此一阶段,有几个特点:(1)由于年岁渐长,少年成为青年。
情窦初开,对女性关注;(2)继承先父执拗、聪明、风流的品性;(3)直面风雨,领悟世事,报恩记仇,恩怨分明⑦。
对于侠客来说,这是飞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多方磨砺(情路、武功、心智)的时期。
(四)少侠——民间之侠第十二至三十二回:武艺初成闯天下,情路漫漫煎人肠。
英雄大会上,杨过解救了中原豪杰之困厄,被推上武林盟主宝座,扬眉吐气。
但等待杨过的是更多的考验——因为杨过同时走在几条路上。
(1)武者之路:武艺的成长有机缘、有磨砺:遇强敌金轮法王成就“双剑合璧”;遇黄药师学会“弹指神功”;巧遇神雕,东海练剑,成就重剑无锋;当然,也有郭芙断臂之耻。
(2)武侠之路:武艺长进、冲动率性、同情弱者、本性善良,使杨过在武侠之路上跌跌撞撞,由个人行侠仗义渐及家国之恨,其关键有三:1)郭靖的“言传”如醍醐灌顶:“好人怎能错杀?”(二十一回)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⑧“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由此尽力,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⑨的谆谆教导;2)榜样的力量——郭靖的“身教”: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坚守襄阳,无惧生死。
3)青年杨过反复思考,逐渐成熟。
这些都为杨过的飞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3)礼教与情关:师徒之恋违背礼教,为千夫所指,杨过不悔;历经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等少女之情,杨过初涉情海、经受几多诱惑;师徒感情从不谐、误解到忠贞不渝、生死与共。
奈何苍天无眼,有情人困厄重重!遭遇与小龙女伤重无医,杨过为爱侣不愿独生,义逼云天,只是十六年等待的考验刚刚开始。
(4)恩仇和良心:报杀父深仇之魔困扰心间,是为国还是为民?阴差阳错之间,郭靖三次遇险,好在时间证明这是误会。
杨过放下心头大石。
这一部分篇幅最长,也是主人公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占据整个青春时代。
杨过历经多重磨难,包括武艺、爱情、生命、道义、勇气、毅力、信念、智慧等各个方面,终于踏上成长的快车道。
在此,“情”与“侠”是双重主题。
(五)行侠仗义——仗剑行江湖,侠义满天下第三十三至三十八回:艺成惊天下。
这是良剑淬火的关键时期!这是小侠成为大侠的涅槃时期。
杨过等待十六年,潜心苦练,武艺大进,成就平民大侠!杨过练功不辍,武功日进之时,不忘行侠仗义,顺便等待相约十六年的爱人。
思念之极,使其悟出绝艺——黯然销魂掌。
他武功既高,又行侠仗义,受到众豪杰拥戴,大破蒙古先锋,火烧南阳粮草,揭穿霍都奸计。
这在他人难如登天,于杨过却是易如反掌。
读者都明白,只有杨过不明白的是,“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
”只是黄蓉善意的欺骗,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当杨过义无反顾前往绝情谷,苦等三日三夜不见心中倩影,万念俱灰之下,跳进绝情谷底深潭。
这反而因祸得福,得见小龙女。
按书中所言“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却难免牵强。
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杨过为人坚持甚至偏执的禀性始终未变,自古成大事者无不拥有这种品格。
(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第三十九回:高潮部分。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命题最先出现在第二十回和二十一回,郭靖以天下为己任让杨过仰慕他的武功,更钦敬他的大义和胸怀!小说结尾,蒙宋攻守大战,凭杨过击杀蒙古大汗而解围襄阳,郭、杨二位大侠,光风霁月,携手入城。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正是金庸对于侠义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升华。
杨过临危受命,威风八面,击杀金轮法王(武功圣者)和蒙哥(蒙古大汗),解救襄阳之危。
展现了当世大侠杨过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展示了他的个人风采和民族大义。
由于他的侠义、行为和结果是救民水火,纾国之难。
终究成为一代大侠,受到襄阳万人夹道相迎!可说是万绪一结。
总而言之,从《神雕侠侣》的标题而言,是双主题:“侠义”和“爱情”!表现了作者对侠义的深刻理解,即“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是,令人稍存疑义的是:作者淡化了社会,只以“江湖”相代。
少提官府(庙堂)的背景,而多写“军队”和武林豪杰。
(七)激流勇退——深藏功与名第四十回:与小龙女结伴远游,这是尾声。
“西狂”杨过三十六岁就成为当世顶尖大侠,力挽襄阳于危难之中,声名攀至顶峰,升无可升。
成为传奇之后,如何再续辉煌?如果沿习郭靖固守襄阳的旧路,一者,突出不了主角(二王不相见);二者,从情节和窍段上也难免流俗;三者,也不符合杨过逍遥的本性。
于是,作者从“侣”的角度,安排了神仙眷侣同游江湖的大结局。
笔者认为,作者让杨过与小龙女神仙眷侣绝尘而去,成侠而非侠,只是一个鼠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