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弟子
有若,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 小四十三岁,鲁国人。他尊奉孔子, 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 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 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 日夜攻读。对孔子的思想往往做出符 合原意的解释和理解,根据孔子关于 在上位的人能用浓厚感情对待亲族、 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的教导,会成为 有道德孝悌的人,而不会犯上作乱, 提倡孝悌是人修养的根本,是“仁” 之本。因而主张以“礼”为准绳,以 “和”为原则处理事情。他认为人要 守信义,一切盟约符合“仁”、“礼” 都
子路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 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 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讨论政治 方面的问题,如《论语· 子路》:“子路问政。子曰: ‘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 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 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 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 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 有?”意思是子路果断干练,不拖泥带水,从政不成问 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言子路具备 做臣僚的素质。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数度做官:曾 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 孔悝的邑宰,可以说子路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学 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学以致用优良学风
子路受教
据《史记》载,子路与孔子初次见面的时候,两 人曾有过冲突,子路曾持勇力“陵暴孔子”(“陵暴” 有动手打人的味道),被孔子“设礼稍诱”之,收归 门下。子路初次见孔子,身穿盛服,很不可一世的 样子。孔子告诉他说:“你这样昂昂然算什么呢? 你身穿华服,面露志得意满之色,世上还有什么人 肯将你的错处告诉你呢?”子路退出,换上一身戎 服,身配甲胄,佩带宝剑进来,然后拔出长剑,在 庭中舞弄一番。舞罢,向孔子说,古时的君子,没 有不配剑以自卫的吗?夫子也应该学剑习武,继承 先业。孔子说:“古之君子以忠为本质,以仁为卫 身,因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悦诚服。而以力服人, 不是心服啊!”子路敬而受之,马上换下戎服,穿
又,《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 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想要得到 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而南子在当时 名声又极为不佳,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 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之 举,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 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 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 老天一定会厌 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 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 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 中是不多见的。所以孔子曾说“自吾得由,恶言不 闻于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身高2.20m左右,人称鲁长人。春秋 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 秋》。 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晚年,从未停止过。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子路性伉直,还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 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断狱 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 面之辞便可断狱。又,子路重言诺,故孔子评价说: 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 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 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 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师从孔子后还成了孔子忠心 耿耿的贴身侍卫,由于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因 之无人敢欺慢孔子。
有子
要兑现。他主张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宓子贱为 单父宰,日夜操劳,事必躬亲。他对宓子贱说,要学 习“舜鼓王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思想。 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设“孝悌力田”、 “举孝廉”时多以他的话为依据。在与鲁哀公论政时, 提出“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富?百姓贫穷,用 度不够,国君又怎么会富”的“贵民”观点。他主张 减轻剥削、寓富于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贤哲规劝帝王 的名言。有若是孔子的晚年弟子,又因为有若的相貌 和孔子长得非常像,所以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 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对待。所以孔门弟子 编书时,提出有子的话,以有子的思想来代表孔子的 思想。
二十四孝:为亲负米
子路年轻时侍奉双亲,常吃些藜藿恶草之类,饭米要 到百里外去亲自背负回家。后来双亲去世,子路南游 到楚国,做了大官,平时跟随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 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 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 的精美食物。尽管生活条件优裕了,而子路却经常叹 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 米,却再也办不到了。”
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闵损 (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子)、 冉求(冉有、子有)、仲由(子路、季路)、宰予 (子我)、端木赐(子贡)、言偃(子游)、卜商 (子夏),合称“孔门十哲”,语出《论语· 先进》。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登堂入室
子路是个很勇敢的人,而且擅 长弹奏乐器。有一天,子路在孔子家 里鼓瑟,那弦律充满战斗的激情,使 人仿佛听到战场上的冲杀声。于是, 孔子说:“这乐声不平和,为什么要 在我家里弹奏呢?”孔子的弟子们听 出孔子对子路的不满,就在背后纷纷 议论。孔子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说: “他在音乐方面已经入门了,而且有 一定的成就,只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高 深的境地。”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大 家便改变了对子路的态度。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 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对孔子之言“无所不悦”, 总取“不违”态度,常提出不同意见。只要他认为孔 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 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如 孔子欲往公山弗扰处为官,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 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 呢? 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 子未能成行。
去世后,他孝行越谨,其妻因给继母蒸梨不熟而被其 所休。孔子得知后责他不顾结发之情,曾参后悔莫及, 遂终生不复续娶。曾参自小随父曾点听孔子讲学,十 六岁正式拜孔子为师,并随孔子周游列国。他勤奋刻 苦,长于内省,重视仁德,提倡忠恕,深得孔子儒学 精髓。他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还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不过曾参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 的孝道思想,他所著《孝经》列入“十三经”,流传 至今。孔子死前曾将其孙子思托付给曾参,子思后传 孟子,成为影响甚大的思孟学派,对继承及弘扬孔子 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冉有
冉有,名求(前522~?),字子 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与 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 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 冉”。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 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求精通六艺, 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足民, 孔子称赞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其后,季康子继 掌国权,招冉求辅政,孔子欣然曰: “鲁人招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 也。”冉求遂回国为季氏宰。鲁哀 公
十一年,齐师伐鲁,兵临城下。冉求慷慨赴敌,率军 击退齐师,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季氏问曰:“学之 乎?性之乎?”冉求答曰:“学之于孔子”。季氏遂 招孔子。孔子返鲁,冉求侍师殷切,朝政之余,必登 门受教。但季氏旅泰山、伐颛臾、用田赋,皆不能救, 或反助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冉求亦尝婉言以“力不足”告罪于夫子。 孔子面折之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虽然,未闻冉求有愠色,师事孔子恭谨如初。
曾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 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 “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皙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之 父。曾拿着大棒差点把孝儿曾参打 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 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 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 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德行第一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所以又叫颜 渊。鲁国人(今兖州城内文庙小学 ,距曲阜60余 里) ,小孔子三十岁。13岁拜师。孔子最得意的弟 子,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孔子赞曰: “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èr]过。” 颜回大智若愚,“闻一能知十”,在众多弟子中最 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随,不离左右,视师若父。 他评价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白尽,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 哭之极恸[tòng],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 天丧我矣!”
匹夫不可夺志
子路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 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 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 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 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 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 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死前犹慷慨而言: “君子死,冠不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死后被乱刀剁成肉酱。孔子闻讯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 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显 现在脸上,自以为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 知道,是出言不拘,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 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 不足的呢?”子路说:“南山有竹,不揉自立,斩 作竹箭可穿犀革,如此来说,何必要学?”孔子告 诉子路说:“装配了箭羽,磨锐了箭镞,将犀革穿 入更深,这和天才求学问,岂有两样呢?”子路拜 而受教。
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