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5683)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基础教育》(中文方向)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涉及素质与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发生发展,基本任务和目标,基本特点,素质教育定位、素质教育教法与学法,素质教育管理与保障,素质教育评价等理论与实践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素质教育理论应用到基础教育实践中去,以先进的理念和全新的方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素质的概述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素质的概念,素质的基本特征,影响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知识与素质的关系。
理解:先天遗传对素质形成的作用,特出知识体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综合应用: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包括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素质教育基本概念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关系,知识的深刻内化。
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主要途径,完整教育与教育断层的含义,影响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特有素质与共有素质的含义。
综合应用:“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含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方法,如何促进学生知识深刻内化。
第三章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综合应用:素质教育的出现为什么是必然的?
第四章素质教育基本任务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法纪责任素质的概念,科学文化素质、学习素质和思维素质的概念,健康素质与人格素质的概念,独立人格素质的概念,精神审美素质的概念,竞争合作素质的概念。
理解: 思想道德素质的地位,当前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缺陷,学习素质的地位,思维素质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与学习素质、思维素质等其他素质的联系,提高文化素质的途径,健康素质的内容与我国整体健康状况,独立人格素质的地位,精神审美素质的内容与提高该素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素质的方法。
综合应用:独立生活技能的理解与体会。
第五章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识记: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共性品质特征。
第六章素质教育的特点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处理特点。
理解: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素质教育的因材性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激励性的体现。
综合应用:素质教育运行过程的基本特点,素质教育追求目标的特点。
第七章素质教育定位
识记: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的概念,学历教育的概念,超常教育的概念,创新教育的概念,人文教育的概念。
理解: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的关系。
第八章素质教育教学关系
理解:教师主导的必然性及其原因,教师主导的相对性及其原因,教师主导的条件性及其原因,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第九章素质教育方法(上)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学生的自主健康成长的含义,素质教育应有之态度。
理解:学生的自主健康成长对教师的要求。
综合应用:素质教育应该确立的基本教育教学观念。
第十章素质教育方法(下)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教育者加工教育内容的含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大目标牵引的概念,最佳点对接的含义。
理解:素质教育具体方法的关键与核心体现,教育者加工教育内容的范围,教育者知识积累的含义,教师做到融会贯通的要求。
教学方法新思路的基本含义,教师所教知识应是学生最渴望、最缺乏的东西,具体教学手段的要求
第十一章素质教育的学习方法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自主学习、全面学习、科学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途径、学习设计、科学思维、变革创新等概念。
理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学习观念的意义,自主学习、全面学习、科学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途径、学习设计、科学思维、变革创
新等的基本含义。
第十二章素质教育管理
识记:素质教育基层管理、素质教育中层管理和素质教育高层管理的概念。
理解:素质教育基层管理、素质教育中层管理和素质教育高层管理的关系,完成素质教育基层管理任务的途径,素质教育管理的总要求。
第十三章素质教育保障
理解:素质教育保障的内容,财力保障、智力保障、物力保障、环境保障等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素质教育评价
(本章为重点章节)
识记:评价、教育评价、教育认识、素质评价、素质教育评价、综合素质、共有素质、标志成果评价法、形成过程评价法、日常言行观察评价法、自我总结陈述评价法等概念。
理解: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评价,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素质教育评价的对象,素质教育评价的方法,素质教育评价的特点,树立素质的综合整体评价观念,长效终极评价观念,教育评价在不同教育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准,评价特有素质高低的标准,特有素质评价的结果的用途,标志性成果评价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形成过程评价法的基本特点。
第十五章素质教育实践的回顾与展望
识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意见
一、对有关能力层次要求诸术语的解释
本大纲对于整本教材作了梳理,同时也是考核需要落实的要点。
(一)识记的要求,就是能够记忆、识记。
(二)理解的要求,就是能够解释、把握、概括、理解和归纳。
(三)综合运用的要求,就是能够加以论述、分析、综合和实际操作。
二、关于教材
本课程考试全国统一命题所使用的教材是:
毛宗山编著,《素质教育学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版
三、学习方法指导
(一)认真阅读本大纲,明确考核内容范围和考核目标。
(二)了解题型,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四、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以本大纲为据,试卷的内容和材料均取自“毛宗山编著,《素质教育学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版”。
(二)本大纲已经规定了试卷试题的考核目标和能力层次。
(三)试卷的内容和能力层次以及难易度,已经按照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之规定,即2﹕3﹕3﹕2(容易——较容易——较难——难,)的原则命题。
(四)本课程试卷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概念辨析、简答题和论述题。
题型举例见附录。
(五)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量是以中等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度。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
”这里强调培养学生诸方面素质体现了素质的什么特性?【 B 】
A.多样性 B.共有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素质教育方法中,要求教师做到融会贯通,这具体包括【 ABC 】
A.对学科知识系统进行融会贯通和整体把握
B.打通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界限
C.把握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的有机联系
D.吸纳新知识、新技能
E.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
三、概念辨析(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素质与素质教育
答案要点:
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以掌握的特出的知识体系为客体素材,并把它内化为主体的基本未定的精神品质。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
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先天遗传仅仅是素质形成的一个基础?
答案要点:
首先,单靠遗传不能形成现实的素质。
因为,遗传只给人的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其次,遗传除有保守性特征外还有易变性。
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产生某些变化。
再次,教育培养是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总之,先天遗传是素质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同时,再好的遗传也只是素质形成的基础,而不是现成的素质,更不是素质的全部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素质教育究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观念?
答案要点:
教学服从教育观:指素质教育过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核心思想,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即用正确的教育观施行教学。
教育服从人才观:如人才作用重大观;人才成长时效观;人才类型各异观;人才培育综合观;人才开拓创新观。
人才服从质量观:人才培养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离开这个核心任何人才培养都变得无足轻重。
质量服从学生观:教育追求质量,必须始终围绕和针对学生的客观情况,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教育,都很难取得预想的高质量。
论述详实,逻辑清晰。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