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五裂缝识别
图5 剪切力分布图
图6 二元变形网格图
图7 铜锣峡构造长兴组岩石破坏接近程度等值线图
岩地层的破坏接近程度值的相对大小,可将研 究区划分为不同的岩石破坏区或裂缝发育区。 1)在断层和断层附近地区,其破坏接近程度值很 高,属地层破碎区。 2)在铜锣峡主构造区,其破坏接近程度值大于 1.248,岩石破坏程度比较高,属破裂发育区。 3)在铜锣峡构造西北边平缓带及东南边部分高陡 地带, 破坏接近程度值在1.142~1.248之间,为破 裂临界发育区。 4)在东南边部分高陡地带, 破坏接近程度值在 0.99~1.142之间,为欠发育区。 5)小于0.99为破裂不发育区。
2
F
W W x y
2 2
W G 1 y
2
W W 1 y x
2
W xy
2
W W 1 y x W W 1 y x
g ( x, h ) 1 Z ( x) Z ( x h)2 2
根据样品点计算的变差函数叫做实验变差函教, 其计算公式为:
1 N (h) Z ( xi ) Z ( xi h)2 r (h) 2 N (h) i 1
i
式中:xi—为第个观测点的坐标; Z(i)、Z(xi+h)—分别为xi及xi+h两点处的 观测值; h—为两观测点间的距离; N(h)—为相距h数据对数目; r(h)—为实验变差函数的值。
前处理主要有作图、识别分析域、约束条件设定、 荷载条件的设定、网格生成、材料参数的设定等功 能,作图窗口用于定义分析对象的形状、材料范围、 挖掘断面等几何信息。识别分析域的功能用于区分 不同材料(地层),并指定各区域材料。约束条件 设定是设定所选择边界约束,载荷条件的设定用于 设定所选择边界或点的载荷。网格生成根据所设定 的网格分割数自动生成有限元计算网格。材料参数 设定通过填写参数设定对话框来完成材料参数的设 定。通过前处理,得到有限元分析所需要的所有数 据后,便可进行分析计算。
应力场那样用实测点来进行拟合模拟,因为古构造 应力场,特别是比较久远的构造应力场,现在还没 有办法对个别点的数值大小和方向进行实测。目前 探索使用的Kaiser效应方法是一个新的方法,对于 近期的地应力的测量比较准确,而对于年代久远的 地应力的测量结果尚在探索中。所以古构造应力场 只能根据现今的构造行迹来进行应变场的模拟,这 种模拟需要有正确的构造发展及演化的认识结果, 并且模拟结果仅是相对值,不能当实际应力值使用。 3、有限元软件简介 二维计算软件主要分为前处理、计算和后处理三 大功能块,现将其功能简单介绍如下:
表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材料名 灰岩 断层 大断层 高点 弹性模量 45000 34000 32000 34000 泊松比 0.26 0.23 0.22 0.22 残余内聚 力 4 2.4 2 2.6 岩体抗拉强 度 45 29 28 39
断层高陡带
陡坡 缓坡 构造发育带
35000
42000 40000 38000
① 趋势面拟合法
趋势面拟合可以构造曲面整体拟合,也可以局部内插加密拟 合,此次研究采用后一种方法。通常局部内插三次趋势拟合度一 般达到90%以上。其趋势面方程为:
f Ax3 By3 Cx 2 y Dxy2 Exy Fx2 Gy 2 Hx Iy J
将构造面抽象为一个数学曲面 W W ( x, y)
图3 最大主应力值分布图
图4 最小主应力分布图
图5为最小主应力分布图,其最小主应力方位基 本上沿北东—南西向展布,一般在16—26 Mpa之间 变化。在断层端部形成应力集中区,而在铜锣峡西 侧平缓带应力值较小。 剪应力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如图6所示,在最大 主应力值比较高而最小主应力值比较小的地方会出 现剪应力集中的情况,由最大主应力值分布图和最 小主应力分布图可看出,在铜锣峡构造带的南高点 及铜1、6、7井地区,最大、最小应力值相差较大, 因而在剪应力分布图上表现为剪应力集中带。另外, 在断层处往往出现剪应力集中,这有利于岩石产生 破裂。
K LN M 2 EG F 2
它在点(X,Y)处的三维最大主曲率为:
1 R1, 2 H H 2 K
LN M 2 其中:K EG F 2
EN 2 FM GL H 2( EG F 2 )
W E 1 x
2W L x 2 M
区域现今应力场的总体规律,可以在调查断层的新 构造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的基础上 得出初步认识。但要定量的反映区域应力场,找出 应力集中部位,则需要通过地应力实测和数值模拟 来实现。所谓区域应力场的有限元反演,就是采用 有限单元法根据已有的已知地应力实测点和震源机 制解来推求整个区域的地应力场。其方法是首先根 据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建立研究区的地质力学模型; 然后通过不断改变边界力作用方式和大小量值(包 括大小和方向)与已有地应力实测结果和地震震源 机制(最大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达到最佳拟合。由 此即可得出反映研究区现今应力—形变场的真实情 况。然而,古构造应力场不能像现代区域
(2)计算模型范围 计算模型是根据新解释的《四川盆地铜锣峡构 造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界地震反射构造图》为基础 建立的,模型的边界北以84TLX—D323,南以 86TLX—D285测线为界,东以主测线85TLX— D668及86TLX—D619为界,西以砂坪场两岔一线 为界组成一个矩形模型。 (3)地质结构模型 根据《四川盆地铜锣峡构造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底界地震反射构造图》及其它地质资料,抽象出用 于实际计算的地质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0.235
0.255 0.245 0.24
2.8
3.5 3.4 3
31
40 36 33
(4)模型的离散化 在整个模型区域内采用8节点四边形单元和六节 点三边形单元将整个计算模型离散为9432个节点, 3081个单元,经离散后的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模型图
(5)计算结果及分析 在上述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日本软脑公司的二 维有限元计算软件2D—δ进行数值分析(计算所得的应 力场遵循弹性力学约定,即张为正、压为负),可得到 模拟计算区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值等色谱图,最大剪应 力等值色谱图。 从图3可知,在晚二叠纪时期,研究区持续受到来 自东南—西北向的挤压力作用。图4为最大主应力值分 布图,表明研究区内最大主应力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南 方向,在各构造高点上出现最大主应力值,最大值为 115.022Mpa。在断层内部,由于应力释放,形成低应 力区,但在断层周围的岩体边缘却有应力集中,因此, 往往在断层附近,主应力值变化较快。
式中:
H 12 (2Y0 H 3 ) X 2 X0 2X
H 12 H 32 2 X 2 Y0 2(H 1 H 3 )
H 3 H 2 H 3 H 1 H 1 H 2
裂缝孔隙度及渗透率计算
裂缝孔隙度有多种计算方法,其中Murray的计算 方法应用较多。该方法是以岩层受拉张力产生弯曲裂 开的一个单元为基础 ,利用几何形态来计算该单元的 裂缝孔隙度。其裂缝孔隙度为:
差分法的曲率计算与趋势面中的曲率计算相同。
③ 样条函数法
这是一种曲线拟合的方法,美、英称为Spline函 数。通常以三次样条函数来模拟复杂的曲线轨迹,其 计算公式为:
u ui 1 u ui 1 S (u ) xi 1F0 h xi F1 h i i mi 1G0 u ui 1 m1Gi u ui 1 hi h h i i
曲率半径计算公式:
R 1 d 2 z / dx 2
④ 三点圆弧法
数据网格化后,在每一行上依次提取等距三点的 海拨高度,在构造剖面上便构成一个圆弧。根据点距 及深度即可计算圆心坐标,进而求出三点的平均曲率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X
H2
L2
2X
H3
H1
L1
L
利用圆心坐标计算曲率半径的公式为:
R 1 X 02 Y02
用多种不同的材料表示出了该区的岩性(生物灰 岩),以及主要构造、断层、高点、凹陷等特征, 涉及到了铜锣峡、统景场、明月场、天口场、两岔 等构造,还有东北等方向的断层,较准确的反映了 实际地层的情况。 物理力学参数计算采用弹性结构模型,用基于 Mohr—Coulomb原理破坏接近度来判断岩石材料 的破坏状态,计算所涉及的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包括 弹性模量、泊松比、残余内聚力及岩体抗拉强度, 其确定原则主要依据实验测试结果和工程地质类比 方法确定,各参数选取结果见表1。
后处理主要用于查看及分析结果。后处理为用 户提供了丰富的功能,主要有位移和应力的色谱图、 等值线图、断面曲线、轴力曲线、各分量的数值表。 4、铜锣峡构造应力场二维有限元计算 (1)计算模型的建立 据有关研究,川东铜锣峡地区长兴组地层主要 受海西期构造应力的作用,以东南—西北的构造挤 压力为主,从而形成了现今北东—南西的构造面貌, 为了模拟古地理构造应力场,在二维有限元构造应 力作用的模拟中,采取了地质结构模型和离散化网 格加不同的载荷约束边界来实现。
2
2
2W N y 2
2
式中: R1,2—曲率半径; K—总曲率; H—平均曲率。
② 曲面差分法
地质统计学认为,在空间观测到的一个地质参数 往往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确定性的函数来表示,它们是 随机的。但这些值又显示出一定的空间连续性,相互 之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对这既具有空间上的相关性 又具有随机性的变量称为区域化变量。 变差函数是指区域化变量Z在与两点处的增量的方 差之半,即区域化变量在相距为h的任意两点处的平方 差值的一半。也称理论变差函数,其公式为:
(6)裂缝预测
表2 铜锣峡地区裂缝预测的K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