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综101姓名:张晗学号: 1016100030日期:2011年05月01日~05月15日指导老师:张丽璇广州大学目录一、前言 (1)关键词 (1)二、广州城中村的基本情况与改造情况 (2)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 (10)三、城中村的文化 (12)四、城中村的生态 (13)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考 (16)五、改造案例 (16)六、尾声 (19)七、附录 (19)调查问卷 (20)八、参考文献 (21)一、前言目前,广州对城内的52条城中村的全面改造正在进行当中,预计3—5年内完成基本改造任务。
但我们有没想过,城中村的改造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或许城中村的改造会让广州变得更像一座“城市”,但是这真是最好的办法吗?这真是市民期盼的吗?本次调查报告,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人们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看法的调查,了解、分析人们如何看待广州城中村改造这个问题,并通过此最后写出我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反思与思考。
先说说调查问卷调查样本的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
参加调查的人员男女比例相当,接近1:1,而他们的年龄段主要在21到30之间,占55.1%。
其次是年龄段31—40和≤20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0.3%和18.8%。
而他们文化程度则大部分都达到大专、本科水平。
从地区分布来说,来自广东省内和国内其他省份的人员,基本上也是1:1,而广东省内的被调查者又有2/3是生活在广州的。
还有就是他们从事的职业,如下图。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他们当中,虽然只有半数左右是知道广州3—5年将基本完成52条的全面改造的计划的,但即使是没说听过这个计划,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还是多多少少了解广州城中村改造的。
或许是因为城中村的问题,不只是广州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发展当中一个典型的问题。
关键词:广州、城中村、全面改造、思考二、广州城中村的基本情况与改造情况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
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
所以,这其实不只是在广州才有的问题。
很其他城市的城中村一样,广州城中村同样面对着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情况较差、人口密度大和人员混杂带来的安全问题等的种种问题。
就拿石牌村来说,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盖了3656栋房子,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居住着不到1万名本地人和7万~8万名外地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石牌村,仅仅0.6平方公里的土地却盖了3656栋房子,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下面左图是从上空俯瞰石牌村,基本上,都是楼楼紧挨的,十分密集。
而从右图,我们可以近距离看到那种楼与楼之间贴近的程度。
其实在这里,石牌村只是一个缩影,是那些形形色色广州城中村的一个缩影。
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广州城中村在广州近几十年发展中的作用。
即使在外人眼中,这是个“脏乱差”的地方,但正是这样的地方,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广州这座城市的门槛,使得300万外来流动人员,以此为踏板,零限度地接触到城市的中心。
城中村租金低廉的房屋,为上百万初到广州的农民工、白领及周边高校刚毕业的学生等提供最初的落脚点,从而开始了他们的“广州梦”,这也让广州获得了“开放、包容”的美誉。
其实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早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设想了,但是由于其城中村本身的复杂性和资金问题,就一直没开始。
直到08年,广州政府借助亚运的契机,下发了关于“三旧”改造的有关文件,开始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全面改造。
时至今日,我们进广州城区时,都可以看到城中村是正在进行时。
下面是正在或已经改造的一些城中村的资料。
杨箕越秀区广州大道中山一路在杨箕0.22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挤满了村民自建的握手楼,从高处俯视一片凌乱,因此有人干脆将之称为广州的“疮疤”。
其实,960年前,已经有人在今天这片“疮疤”上生活了。
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已有黄氏族人在此辟田生产,由于处在一小块冲击平原上,地形像个簸箕,因而得名“簸箕里”。
后来姚李秦梁成为村中大姓,他们东南西北中分五个方位居住,形成“四社五约”,“三姚两李一秦梁”的村落结构。
明代弘治年间,改称簸箕村。
簸箕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上世纪30年代,更名为“杨箕村”,因为当年村外沙河涌沿岸有几个杨桃园,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改的名字其实是“扬箕村”,取的是“发扬光大祖辈荣耀”之意。
今天的杨箕村,历史遗迹已经存留不多,村北的玉虚宫也是近年重修的,中国古建结构中特有的椽子和望砖,现在都被混凝土取代,只是由不同颜色的油漆画出他们应该有的样子。
地理上位于越秀区境内的杨箕,村委会却归天河区管理,这增加了管理难度,因而有村民把杨箕称为金三角。
石牌天河区暨南大学西侧中山大道石牌的建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董、池两姓先祖在永泰乡庙边岗一带繁衍生息,明成化年间,便取名为庙边岗村,后来住地不断扩大,与一旁的潘姓聚居地连成一片,之后谢氏也成为村中居民,直到明嘉靖年间,石牌才成为村名。
清代前期,石牌已经成为一条知名大村,这样的繁荣,一直保持到1938年。
最近几十年,石牌村的地理范围逐渐缩小。
新中国成立前,石牌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到1994年,石牌村的土地陆续被大量征用。
到1995年,石牌的农田被基本征用完,只剩下村民居民地。
改革开放后,石牌村成功改制,成立企业集团,原村委会建制被撤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牌村暂住人口达到4.2万,他们几乎涵盖广州的所有职业,尤其是IT,因而石牌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文化。
多元、混乱、包容、充满生机的石牌出租屋群落,可以被看做广州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
林和天河区林和南街林和村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传说:简单的是,一个外地的老婆婆姓林,住下来后在这里种菜、种田,人们叫她“林婆”,后来她的住地变成“林婆村”,然后谐音变“林和村”。
复杂一点的来由是:林和村最初只有800多人居住,村子由泥房、老树、竹组成,老树、竹围着村庄,所以叫“林和庄”,后来慢慢演变,才叫做林和村。
林和村现有村民2300人左右,加上流动人口,共7000多人。
林和村本身,也已于19 98年5月8日改制为林和润扬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林和村”三字,如今只在民间流传。
现在的天河北中信广场、天誉花园、中泰百盛等地以前均是林和村的菜地。
现在的瘦狗岭仍属林和村,有护林员值班。
这里的租客也有在那些高级写字楼工作的人,他们大都是大学刚毕业,虽然工作体面,但薪水微薄,只好从这个时常被大厦阴影遮住的村子起步。
猎德天河区珠江新城南端江畔猎德是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村落。
猎德人的祖先从陇西南迁,辗转来到珠江边定居,渔耕为生。
“猎德”这个名字,是拓村人引用“成汤主张围猎时要网开三面”的典故,取其狩猎也要行善积德之意,以及猎取完美道德的寓意。
这里曾经是水乡,有岭南周庄之称,走出了多位广东省水上运动健将,这里出产的杨桃也曾闻名全省,如今,猎德又成了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并由此诞生了城中村改造的“猎德模式”。
2009年的猎德,已经只剩下一小片地块得以保存,而原来的握手楼被推平后,一跃成为地王,看着一天天长高的珠江新城,这个垂暮老村的村民们心中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憧憬中,也有一丝微妙的感伤。
冼村天河区黄埔大道西南侧宋朝时,冼村这片地还人烟稀少,最先来此定居的是陈氏祖先,一度发展到数十户人家,起名永泰乡陈公村。
之后又有罗、古、邱、冼、卢、梁等姓氏迁来,明朝中叶,冼氏人口最盛,于是村名便改为冼村,此后的几百年里,除了“文革”时期曾改名为红旗大队外,冼村这个名字一直沿用。
和猎德一样,冼村也是珠江新城CBD的穷邻居,但它还完整地保存着,而且奇迹般地保留着一个30亩大小的鱼塘,但大概已经没人在里面养鱼了。
曾经的冼村,东面有东边涌,向南流入科甲涌,另外三面则都是水塘,村民称为连锁塘。
那时,冼村还是个真正的农村,眼镜蛇、弹涂鱼、黄沙大蚬、禾虫等野生动物在村中都能见到。
1976年,东边涌被填平,1985年,广州市兴建天河体育中心,向冼村征地1200余亩,1992,珠江新城工程启动,本计划将征地范围内的村子全部搬走,后由于拆迁补偿等问题,冼村和猎德村在当时得以保留,但冼村的耕地至此已被全部征用,正式成为一个城中村。
瑶台越秀区广园西路从地图上看,广园西路和机场高速把瑶台切割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状,这里的交通便捷,是广州交通的咽喉位置,因此物流业发达。
村中有大量仓库和厂房,靠近交通干线还有几家服装批发市场,来此进货的客商来自世界各地,除了国内商人,便以非洲人居多。
瑶台村曾有东南西北四个村口,如今由于公路建设和村屋增加等原因,原来的村口都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房屋所掩盖,后来在村东靠近广园西路的地方重新立起了牌坊,成了瑶台现在正式的入口。
与其他城中村不同的是,瑶台的街道比较宽敞,建筑的间隔也比较大,新建的房子排列有序,有规划过的痕迹。
村里有中型的购物商场,货物齐全,价格也相当便宜。
石溪海珠区新滘西路工业大道元贞二年(1296),刘氏迁此建村,因村旁溪边有一石岗而得名。
石溪村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名声在外,村里有70多年历史的劬劳小学,是香港恒生银行创始人何善衡在1937年捐建的。
何善衡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的,现在的劬劳小学,还保留了许多当年的建筑,以表达对这位先人的纪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石溪村就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利用出租物业模式发展起来的城中村率先富了起来。
2006年,石溪村又引入了专业物业管理, 并将出租屋的租赁全部纳入到“出租屋管理服务部”统一登记备案中,将城中村的管理提升到了现代物业管理的水平。
现在走在石溪村中,全然不见人们印象中城中村的脏乱模样,而更像一个商业、住宅、工业等功能划分完善的城市小区。
琶洲海珠区琶洲岛明代建村的琶洲村,因地形似琵琶琴而得名。
本来是个四面环水、惬意恬静的江心洲,1998年,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选址于此,1999年12月21日,广州市政府重点建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在广州规划局启动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标方案,日本佐滕综合计画株式会社的方案——延伸于珠江的“飘”中标。
2001年4月,琶洲展馆A区正式动工,并于2002年12月28日建成投入使用。
从此,琶洲村跨入了城中村的行列。
自2004年4月第95届广交会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
之后,二期展馆和三期展馆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完工。
琶洲村内居住的村民约有3700多人,外来人口7000多人,大多生活和工作在琶洲地区。
根据海珠区的规划,琶洲村最快将在今年年底前开拆,并于亚运前整体拆平,临近的黄埔村和石基村将作为“改造缓冲区”,接纳拆迁的琶洲村村民和会展企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