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港XX港区XX工程
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XX局XX有限公司编制时间: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施工前期准备
四、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五、质量措施
六、安全技术措施
七、安全用电措施
八、设备(工具、计量器具)计划表
九、材料计划表
十、试验计划
十一、施工管理人员配备计划
十二、劳动力配备计划
十三、施工进度计划
一、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述
本项目场地位于XXXX保税港区XX路与XX道交口。
拟建项目包括21栋18~33层住宅楼、商底、会所等,场地范围为整体1层地下车库,住宅地下二层拟采用框架结构,钻孔灌注桩基础。
基坑面积约为73282㎡,基坑周长约为1413m。
拟建物建筑±0.000相当于新港高程8.200m,西侧XX路现地表新港高程6.500m,其它三侧现地表新港高程为4.500.住宅楼坑底新港高程0.700,车库坑底新港高程1.800m。
XX路侧住宅楼坑深5.8m,车库坑深4.7m。
其它三侧住宅楼坑深3.8m,车库坑深2.7m。
本工程基坑支护方式为:西侧采用双轴水泥搅拌桩加钻孔灌注桩;东、南、北侧采用钻孔灌注桩。
其中双轴水泥搅拌桩为700桩径,组之间咬合200,共1259组;钻孔灌注桩1为600桩径,共108根;钻孔灌注桩2为600桩径,共106根;钻孔灌注桩3为700桩径,共28根;钻孔灌注桩4为700桩径,共74根;支撑竖托桩为600桩径,共12根。
1.2 地质情况
(一)地层分布及土质特征
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对该场地埋深75.00m范围内地基土分布情况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
全场地均有分布,一般位于埋深 4.00m 以上,主要由冲填土(地层编号 1)组
成,呈褐~褐灰色,软塑状态为主,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土质,属高压缩
性土。
人工填土填垫年限小于十年,冲填土已做过真空预压处理。
2、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
一般位于埋深约 4.00~21.00m 段,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 2 个亚层。
第一亚层,淤泥质粘土(地层编号 6a):一般位于埋深约 4.00~17.00m 段,呈灰色,流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
第二亚层,砂性大粉质粘土、粉土(地层编号 6b):一般位于埋深约 17.00~
21.00m 段,呈灰色,软塑状态为主,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3、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
一般位于埋深约 21.00~23.00m 段,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 7)组成呈黑灰~浅灰色,软塑~可塑状态,无层理,含有机质、腐植物,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4、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
一般位于埋深约 23.00~30.00m 段,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 8)组成,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厚层粉土透镜体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5、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
一般位于埋深 30.00~34.00m 段,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 9)组成,呈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粉土透镜体。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6、上更新统第四组滨海潮汐带沉积层
一般位于埋深 34.00~45.50m 段,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 10)组成,呈
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7、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
一般位于埋深 45.50~59.00m 段,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 11)组成,呈灰
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厚层粉土透镜体。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8、上更新统第二组海相沉积层
一般位于埋深约 59.00~75.00m 段,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 2 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砂(地层编号 12a):一般位于埋深约 59.00~69.00m 段,
呈
灰~黄灰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少量铁质、蚌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第二亚层,粉质粘土 (地层编号 12b):一般位于埋深约 69.00~75.00m 段,呈灰~黄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少量铁质、蚌壳,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1.3 工期目标
XX年3月22日——XX年4月5日,共计15天。
1.4 质量目标
满足设计、规范及各项质量要求。
1.5 安全目标
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重大安全事故为零、重大机械事故为零、火灾事故为零。
二、编制依据
1、设计院关于本工程图纸。
;
2、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本工程地下管线分布图;
4、本工程合同及招标技术文件要求;
5、施工规范及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
《软土地基深层搅拌加固法技术规范》(YBJ225-9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三、施工前期准备
1、根据业主提供的规划红线与边轴线关系确定出施工桩位基准轴线,做好基准点保护措施。
2、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设计交底,熟悉工程图和工程地质资料。
3、施工前应做好管线调查,若施工范围内有管线需做好管线保护工作。
4、做好排水系统设置,并预先探明和消除桩位处的地下障碍物。
5、施工前应做好设备安装、调试检查工作。
6、做好供水供电、夜间照明等工作。
7、开工前办理有关施工手续及申报工作。
8、施工场地布置施工场地布置按照文明施工的要求及建设单位的总体安排,并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在施工现场设置二个水泥浆液制拌站及水泥库。
施工用电计划为500KVA,施工用水计划为400 m3/d。
9、钢筋场地:施工前需要建立一个临时钢筋加工场地,钢筋场地位于厂区南侧,占地10000㎡。
钢筋笼子采用现场加工。
四、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4.1 水泥搅拌桩施工
水泥搅拌桩共1259组,施工工期为3月22日~4月5日,共15天,根据工期安排2台水泥搅拌桩机同时施工。
水泥搅拌桩施工时分为A、B两个区同时施工,其中A区从5轴/C轴逆时针开始施工;B区从46轴/A轴逆时针开始施工。
(1)施工流程如下:
场地平整→测量定位→桩机就位→预搅下沉→制备水泥浆→喷浆搅拌、提升→重复预搅下沉→重复喷浆搅拌、提升直至孔口→关闭搅拌机、清洗→移至下一组桩重复以上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