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摘要:“宏观调控法”的称谓及其理论概括是中国经济法的独创;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无类似的概念。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之一;经济法的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是经济法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
经济法作为政府经济职能的法律表现,相应的体系构造必然也应当对政府职能的转换做出反映;将经济法的主要内容界定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有利于确认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
宏观调控作为政府的两大主要职能之一,相应地,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翼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相关的理论也亟待深入研究。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基本原则;宏观调控;协调;优化配置;宏观经济利益一、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宏观调控法调整原则的涵义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制定、实施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既是宏观调控立法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宏观调控关系主体的行为准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指最能体现宏观调控法立法宗旨和实现宏观调控法价值并贯穿于宏观调控立法和执法之全部的一般原则。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科学确立和阐释,对于宏观调控立法和法学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基本涵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规则。
(1)、调整原则首先必须涉及到宏观利益层面等法律问题。
法律与经济之重大区别在于,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市场经济中有形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益,它是市场利益初级层面的分配问题。
而法律所涉及是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状态生产的利益归属及利益再分配的公平问题,其利益涉及的层面及其广泛程度远远高于经济学所关注的资源配置和效益问题,因而,法律调整原则,只能从法律调整和关注的重心入手,才能求得正解。
(2)、调整原则所涉及的环节,还在许多与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无关的权力分配与程序运行等问题,它远不能被个别化的经济目标原则所包括。
2、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必须体现宏观调控法的部门法功能。
我们知道宏观调控法协调的利益具有整体性、公共性社会性和国家意志性等属性。
其协调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市场主体个体利益,国家局部地区之间利益,不同社会经济时期利益,国家与民族之间利益这四个层面,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原则必须是在宏观控法领域内各分支法域普遍适用的原则,而非仅适用某一子法的具体原则或特殊原则,自然某些如计划法、财政法具有的独特原则,不应纳入到宏观调控法调整则是的范畴。
(二)、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功能及体现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作为体现宏观调控法理念和精神,稳定地、持续地对宏观调控立法和法的实施起政策性的规范和引导的基本准则,其在宏观调控法领域的具体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宏观调控法与法的实施的价值指导功能。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原则,作为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创制、设计和运行的基本准则,对宏观调控立法和法的实施具有稳定的、动态的价值指导意义。
(1)、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创设、安排时的基本依据。
它要求国家在创设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时,其基本目的要达到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其基本手段的设置,应围绕有利于实现或达到社会整体利益平衡的基本要求,其宏观调控权的设置应以保证社会整体利益平衡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有效地约束,并应创设相应的法律责任形式,使宏观调控调整原则的制度目标能够实现。
(2)、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各项法律制度具体运行的重要指导准则。
首先,它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机关在依法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合目的性,即必须始终坚持以达到社会整体平衡这一基本目标;其次,它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机在具体运用宏观调控权时,应充分地考虑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程度,使宏观调控权的具体行使正当、合理、合法、适度;其三,它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机关在行使宏观调控权时,其使用的方式和手段,应以是否达到社会整体利益平衡为取舍标准,以防止权力滥用或权力怠于行使。
2、补充法律的不足,具有催生和转化为具体法律规范的功能。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对宏观调控制度内涵的原则性概括和抽象,由于具有指导宏观调控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功能,其具有补充现行立法作用,在现行宏观调控法规定不尽周全或者现行立法规定空缺的情况下,可以能过对宏观调控调整原则的解释,以补充已有法律制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二、有关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各种学说及评述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有关它的学说在国内有很多种,学者们各执一词,尚未达成共识。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卢炯星学者的五原则说: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这一原则能较好的贯穿于宏观调控法中,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也认同其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2.总量平衡原则。
笔者认为总量平衡应作为宏观调控的目的而非原则,此处是将宏观调控法的目的和宏观调控法的原则相混淆。
3.间接调控原则:指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当使用财政、税收、计划、价格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间接调控。
间接调控应当只是宏观调控法的手段而不是基本原则。
4.统一协调原则:这一基本原则鲜明的体现了宏观调控法的特色。
5.宏观经济效益原则:笔者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应当是属于经济目的,将其认为是宏观调控法原则不妥。
(二)、学者李力的观点:学者李力分别从宏观调控权的法律构架,宏观调控法的价值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法律地位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以下三个原则:1.权力分配和制横原则。
笔者认为,此原则内容丰富、特点鲜明。
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2.公共利益原则。
笔者认为,公平和效率本来就应当成为法律的两大目标不可分割,从一定程度来说追求效益最大化当然是每一个法律的目标,所以此处将法律追求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相混淆了。
3.辅助性原则:笔者认为,其实质是一个限制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活动的行动范围的原则,为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一原则当然是贯穿于宏观调控法的活动中,成为宏观调控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潘静成、刘文华学者的观点:1.平衡优化原则:作者认为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宏观调控法所追求的目标而非基本原则。
2.有限干预原则:笔者认为,有限干预原则是对宏观调控行为的行为方式做的规定、限制,而不能成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3.宏观效益原则:笔者认为此原则是宏观经济调控法的目标而不是基本原则。
4.统分结合原则:这一原则和之前的统一协调原则有吸收关系三、确定宏观经济调控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和方法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应当注意如下的标准或方法:第一,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应当具有法律规范的特性。
换言之,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应当是宏观调控关系参加者的行为准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性规范;不能将宏观调控法的指导思想、特征或者宏观调控的任务或者目标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因为,法律原则在法律和法学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功能,将法的指导思想、特征或者法之外的原则作为法的原则,会损害法的原则存在的价值,也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由于宏观调控法中当事人的地位,并不如民商法为平等主体,宏观调控主体和受调控主体的地位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确认具有行为准则性的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就必须考虑这些原则所要规范的主体。
宏观调控法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乃在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树立行为的准则,虽调整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之间的宏观调控关系,但其着眼点主要是确认和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权及权力行使程序。
因此,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也应主要针对宏观调控主体。
在原则的确定中,市场管理法与此不同。
市场管理法主要规范市场主体之间微观的交易行为。
因此,市场管理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应主要着眼于市场主体。
第二,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体现经济法的原则和宏观调控法的特点。
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几乎是无争议的。
因此,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不能离开经济法原则的框架。
经济法学者提出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原则”(王保树.经济法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P51),“平衡协调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P167-173)“社会本位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P 54-59)等,都是确定宏观调控法原则时应当充分关注的。
完全脱离经济法的原则而确定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不符逻辑的。
同时,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也应体现宏观调控的特点,而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法的原则或者法律的一般原则。
第三,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应当是贯穿于整个宏观调控法的行为准则,对于宏观调控法律规范体系具有指导作用。
因此,不宜将宏观调控法中某一制度的原则也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四、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宏观调控职权和程序法定原则有学者将“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原则”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王保树.经济法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p51)笔者对此表示赞同。
具体到宏观调控法领域,应当将宏观调控职权和程序法定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因为,国家或者国家授权的机关始终是宏观调控关系中的一方主体,而国家的经济职能包括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行为实现的。
政府权力法定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如果没有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的原则,任意扩大和推定经济管理权的范围,也会导致对法人和自然人的权利的侵犯。
”(王保树.经济法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p51)这一原则的确立还来源于宏观调控的属性。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并且由于其调控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整体,针对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经济结构等事关经济全局的经济变量,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宏观调控运用得适当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难以估量和无法回复的。
宏观调控权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权力,对经济的影响、对市场主体和普通民众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
因此,宏观调控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其实施应当相当谨慎和理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政治权力被错误或者不适当地用于干预国家经济,那么“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483)如果政府可以随意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而进行所谓的宏观调控,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宏观调控权应当来源于法律上的明确授权;如此,也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宏观调控的影响力,更要求其制定和实施符合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尤其是宏观调控日益成为当代各国政府突出的经济职能,政府参与、干预和调控经济的范围比以往更为广泛;此时,更应强调权力法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