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特色商业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特色商业区是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的三个重要科学发展载体之一,市委、市政府把特色商业区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了六项重大攻坚任务。
为更好地服务全市中心工作,近期,市政协围绕我市特色商业区发展,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又赴江苏省和山东省部分先进城市进行了考察学习。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特色商业区发展基本情况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的重大部署后,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两县、三区(源汇、郾城、召陵)各规划了1个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共1176万平方米。
截至2014年9月底,全市5个特色商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3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7%,占总规划面积的36.9%;入驻企业267家、同比增长 1.9%,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企业52家,入驻工商户4636家;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税收收入12638万元。
在2013年度全省116个特色商业区综合位次排名中,X X县位列第26位、X X县位列第34位、X X区位列第40位、X X区位列第47位、X X区位列第66位。
(一)认识正在提高,工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市把特色商业区建设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强化领导,稳步推进。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特色商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办公室,具体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日常工作。
各县区也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推进机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周密安排部署。
特色商业区建设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又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商业区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特别是今年,市政府围绕服务业发展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加快各项工作进度。
三是建立督查机制。
实行了市特色商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各县区、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建立了特色商业区工作专项督查通报制度,市政府督查室、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督导、通报有关情况,并把特色商业区建设工作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加压驱动,激励引导。
(二)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各县区结合发展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按照“三规合一”的要求,高标准编制特色商业区规划。
目前,5个县区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公示、报批工作已全部完成;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个区的编制、评审、公示工作已完成,报批工作正在进行,两个县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
随着规划编制工作的推进特别是发展规划的编制完成,全市特色商业区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每个县区都明确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比如,X X区特色商业区以打造黄河广场娱乐休闲商圈、丹尼斯商务购物商圈和嵩山路楼宇经济带为重点,着力形成“两圈一带”的特色服务业集群。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载能力得到提升。
各县区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稳妥推进拆迁工作,不断提升特色商业区承载能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9月底,5个特色商业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76亿元,新建整修道路43.8公里,道路总长达到64.6公里,新建改造供水管网71.8公里、电网12.6公里、燃气设施15.2公里。
在征收拆迁安置工作方面,全市特色商业区已累计搬迁安置9个村庄(社区)、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拆迁面积达到1466亩,安置人口4230人。
X X县将原花园酒店、江南酒店整合,实施了整体拆迁。
X X区积极推进特色商业区内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兴茂钛业新厂已落户化工园区,南街药业正在运作搬迁事宜。
(四)积极实施项目带动,特色产业有所发展。
我市以特色商业区为平台,采取驻地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开展招商活动,一批服务业项目落地发展。
两年来,全市5个特色商业区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2个,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其中,建成投用项目5个、在建项目16个、正在规划中的项目11个。
城市综合体、商业街、专业市场、商务楼宇“四大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建成商业街2条、在建城市综合体6个、商务楼宇11栋、专业市场2个。
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比如,X X县特色商业区启动了东方红国际购物广场、金佰汇时代广场、华泰滨河风情街等服务业项目,其中,金佰汇时代广场集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星级酒店、大型地下停车场等为一体,已建成的购物广场一个楼层一个特色产业,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业态实现了专营化、集群化发展。
X X区特色商业区依托河上街古镇、中华名吃街、开源时代广场等重点项目,引进了一批特色服务业品牌入驻发展,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
目前,该特色商业区已成为全省30家特色休闲文化产业园之一、河南省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存在问题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尽管我市特色商业区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规划编制相对滞后,规划体系尚不完善。
各县区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虽然已经编制完成,但与外地先进城市相比,有的县区规划标准不高,前瞻性和科学性不强,也有的县区规划本地特色不够突出,不能有效发挥引领发展的作用。
同时,个别县区对特色商业区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报批工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进展非常缓慢。
从目前整体情况看,我市特色商业区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设发展缺少必要的指导依据,综合调控不能真正做到入细入微,致使一些商业项目摆放不够科学合理,部分基础设施项目也无法顺利实施。
(二)产业特色不明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市特色商业区入驻的大型龙头企业、特色品牌项目不多,尤其是在引进外来特色项目方面力度不大,没有很好地借助外力带动发展。
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有特色的重点服务业集群尚处雏形。
特色商业区对产业集聚区支撑作用较弱,产城互动、工商互补、“两区”相接的局面远未形成。
特色商业区多处于粗放管理、自主经营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商业街、现代专业市场还很少,部分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影响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以综合超市为例,在一个区域只要新建一个大型综合超市,周边超市、商场营业额就明显下滑。
总体上,我市特色商业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商业特色不够突出,特色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三)拆迁用地问题突出,推进难度较大。
布局在特色商业区内的重点项目,多分布在居住密度高的区域,涉及的单位、商户和住户多,一些拆迁户征迁补偿期望值过高,且还有部分住户为获取更多的征迁补偿费用,违规私搭乱建,造成拆迁安置成本高、难度大,致使一些项目进度受到影响。
如X X县通过对银鸽“退二进三”项目区拆迁安置费用摸底核算,每亩拆迁成本在260万元以上,要完成100多亩项目用地的拆迁,需要资金 2.6亿元以上。
多家开发商虽看好该地块的投资前景,但考虑到高额的拆迁成本只能望而却步。
同时,由于省里每年分配给我市的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再分配给特色商业区的项目用地指标更为吃紧,并且从今年开始,上级国土部门提高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门槛,部分项目用地报批难度加大。
调研中,各县区都反映,项目用地越来越难,这是特色商业区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承载能力仍较薄弱。
调研组在实地调研中看到,各特色商业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齐全、服务功能不完善问题。
现有的专业市场、商业街升级改造力度不够,环境较差,形象不佳。
多数县区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公交站点、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或是老化现象严重,或是没有配套建设,或是建设标准不高,这对特色商业区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比如,有的商业项目没有根据顾客流量配套建设具有适量车位的停车场,一方面顾客因停车不便,减少了购物消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影响了群众的工作生活。
(五)管理体制不理顺,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统一的管理体制未完全建立。
目前各县区特色商业区都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涉及财政、建设、规划、工商、环保、交通、通信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因缺少牵头单位的统一组织,沟通联系、协调配合不顺畅,影响了工作效率。
如对特色商业区内私搭乱建行为,仅靠某个部门去整治,工作力量薄弱,缺乏强制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城市管理需要加强。
部分县区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范围延伸至城市边缘,有些区域还未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基础设施管护责任不清,存在损毁现象,日常保洁也跟不上,卫生环境脏乱差。
三是统计工作相对滞后。
特色商业区是一项新的经济板块,目前统计监测体系尚不完善,无法及时准确地统计上报有关数据,不能为特色商业区发展提供数据参考,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市特色商业区在全省的综合排序。
首页12尾页三、几点建议针对目前我市特色商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在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提升思想认识,摆上重要位置。
调研组在先进地区考察时深有感触,哪个地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力度大,哪个地方服务业就更为繁荣,经济发展就更具活力。
比如,X X市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2013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11.3亿元,占g d p的比重达到50.1%。
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漯河发展实际,我市要进一步提升对特色商业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用前瞻性的目光充分认识到发展特色商业区是优化三次产业机构,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营造区域发展优势,为漯河新一轮经济发展备足后劲的战略性举措。
要把特色商业区放在与产业集聚区工作同等重要位置,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发挥好服务业对制造业特别是食品产业的拉动作用,增强特色商业区对产业集聚区的支撑能力,着力构建产城互动,工商互补,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进一步完善特色商业区发展专项工作方案,突出重点,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加快推进规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指导帮助各县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及早完成特色商业区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规划体系完善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执行规划,有序建设发展。
完善工作督促检查机制,推行特色商业区重点项目定期集中观摩制度,建立月督导、季讲评、年总评机制,提高特色商业区发展在全市县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中所占分值的比重,并增加商业项目的加分权重,树立更加鲜明的激励导向,有效激发各县区、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创新突破。
(二)强化项目支撑,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商业区首先要有特色,只有突出特色才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聚产业、聚人气。
具体到我市的特色商业区发展,要着重在“特”字上做文章,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商贸潜力等比较优势,明确核心服务特色或特定业态模式,在品牌集聚、业态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打造亮点,快速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提升特色商业区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