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会计制度对比及制度设计环境分析

国内外会计制度对比及制度设计环境分析

作为对进行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对会计制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篇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会计制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与法国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论证会计制度受国家基本国情、法律体系、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当前应更多地借鉴“欧洲大陆体系”,而非“英美体系”;第三部分结合中法两国会计制度的比较,对会计制度设计环境进行深层次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会计制度的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法国、欧洲大陆体系第一章、会计制度重要性分析 (4)第一节、会计制度的性质 (4)第二节、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4)第三节、会计制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6)第二章、国内外会计制度的对比 (7)第一节、我国的会计环境和会计制度 (7)第二节、与法国会计制度的对比 (8)第三章、制度设计环境分析 (10)第一节、影响会计制度设计的因素 (10)第二节、我国现行会计制度适用性分析 (12)第四章、对我国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些建议 (13)第五章、结论 (14)前言我国于80年代开始会计制度改革,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分别于1992年下半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000年12月29日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

这些会计制度的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制度的不适应性显露出来。

本文将在评述会计制度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中法两国会计制度的对比,并对我国会计制度设计环境进行分析,力求发现我国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并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以达到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的目的。

第一章、会计制度重要性分析会计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共合约。

开始于80年代的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是一次以资本市场和国际惯例为导向,以政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强制性、渐进性制度变迁。

第一节、会计制度的性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广义的制度包括正规制约和非正规制约,即“是由当时在社会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

”我国《会计法》对会计制度下的定义是:会计制度是对进行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它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职责;二是会计凭证、会计账户、账簿、会计记账程序和结账程序及会计报表;三是按经营业务循环特点分类的会计处理程序,以工业企业的会计制度为例,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业务会计处理程序、工资业务会计处理程序、固定资产业务会计处理程序、存货业务会计处理程序、采购业务会计处理程序、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程序、成本业务会计处理程序、投资和筹资业务会计处理程序等。

第二节、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对于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同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会计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二是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的会计制度变迁同建国后曾发生的重大会计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三是会计制度变迁同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政府是制度供给主体。

任何国家的会计法律(包括专门和非专门的)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因而都具有国家的性质。

然而作为会计法规结构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会计制度,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其供给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

实际中主要有政府供给和民间职业团体供给两种模式,此外也有部分国家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

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

我国会计制度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

尽管在我国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成立了国内外咨询专家组,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即属于政府供给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2、制度实施具有强制性。

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时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则是指由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更或替代。

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制定方面的制度遗产,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制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3、制度变迁过程是渐进的。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属于渐进式变迁。

其主要特点是: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

从1980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提出会计改革问题,1984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提出《关于会计业务改革的设想(讨论稿)》、《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颁布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从1985年的《会计法》到以后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从1992年下半年起,财政部在企业财务会计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相继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并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1997年财政部针对“琼民源”等股票案例,首次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2000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01年9月财政部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方法》,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同年12月又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这几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改变了我国40年以来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将原来资金平衡表体系改为资产负债表体系,完成了会计模式性转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初步协调。

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及此后的几次改革就深度而言,远远超过了1993年的改革。

所有这些制度性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整个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是在“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中进行的,是渐进式的。

我国会计制度的渐进式变迁是由会计制度的特点及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深层次上看,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配角”地位,而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而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也只能是渐进的。

4、资本市场和国际惯例具有导向作用。

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制度变迁和建国后进行的前几次会计制度变迁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导向上的差异。

70年代的会计制度变迁,总的说来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在会计制度变迁目标的定位上并未考虑和国际惯例接轨问题。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了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及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WTO的加入,申奥、申博的成功,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化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较好地与国际惯例协调的会计制度结构成为这次会计制度变迁的目标。

与国际惯例接轨,是这次会计制度变迁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次会计制度变迁的重要导向。

资本市场和贸易的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提高其一致性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进而为合理配置资本、降低市场风险和筹资成本提供信息支持。

第三节、会计制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和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

会计制度的变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

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

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方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

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重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和过渡。

在具体改革内容上,包括会计平衡公式的改革、具体处理方法的改革、会计报表体系的改革等方面,都大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经济建设成果和二十多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