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的诊断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的诊断
二、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GBS发病可能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感染史)
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对称性,上行性
弛缓性肢体麻痹
可出现颅神经障碍,出现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如根性痛、肢体远端感觉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或轴索变性
近体端不受累
外伤性神经炎
注射麻痹与脊灰的鉴别点是:
注射后很快出现患儿不能行走或跛行;
有时注射疼痛很明显,放电感觉;
膝反射存在,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损伤肢的足背面第 1 、 2 趾皮肤有感觉缺失区
(腓总神经支配区)。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由颈C5~8与T1神经根组成 产伤、工伤、交通事故等
一、脊髓灰质炎
•肠道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
•脊髓灰质炎病毒
•非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COX)病毒 埃可(ECHO)病毒 肠道病毒71(EV 71)
一、脊髓灰质炎
发 病 机 制
病毒经口入人体,在 扁桃体及肠道淋巴组 织繁殖。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进入血液循环形成 病毒血症,
顿挫型
通过血脑屏障侵入 中枢神经系统
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感觉障碍,如:刺痛、 蚁走感、灼热、触痛。 可有手套、袜子样深浅感觉障碍。 也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皮肤苍白、青紫、干燥、指(趾)甲 粗糙、松脆。
九、髋关节滑膜炎
①年龄在10岁以下
②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或慢性髋关节区疼痛,疼 痛在夜间加重
目前分离出肠道病毒 EV71, 柯萨奇 B 组和埃可病毒
等。
这些病毒使脊髓白质和灰质
同时受侵犯,在这种脊髓炎中, 前角细胞是病变的靶部位。 病理学上很象脊灰,临床不易区别.
脊髓灰质炎的鉴别诊断
2、脊肌萎缩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第5号染色体等位基因突变.
前角细胞变性,肌肉萎缩(早期:神经源性 晚期:肌源性) 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对称性无力,感觉及智力 正常。 I型 II型 III型 肌酶正常 EMG:神经源性改变
③有跛行或膝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该病的病变在髋关节, 但有些患儿会出现膝关节 疼痛的症状,这是髋关节 滑膜炎的炎症反应刺激了 患者的闭孔神经引起的 放射痛。
鉴别诊断主要靠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血清肌酶增高、肌活检出现肌 纤维断裂、变性等。
六、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本病是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导致相 应肌肉易疲痨性及肌无力。
全身重症肌无力与脊灰鉴别是:,轻者行走和举手动作不能持久, 上楼梯易疲痨,常伴眼外肌受累、晨轻幕重,表现为眼睑下垂和/或眼球 活动受限,还可有咀嚼、吞咽、构音困难。重者常需卧床及不同程度呼
根据发作时的表现与血钾变化,临床上分为低血
钾性、高血钾性及正常血钾性麻痹三类,临床上 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多见。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周期性麻痹(三种周期性麻痹的鉴别)
低血钾
遗传 发病年龄 发作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 青春期多见 弛缓性麻痹 腱反射消失 发作时间 持续时间 诱发时间 血清钾 发作时心电图 治疗 食餐后、晚上多见 数小时~数天 服大量碳水化合物 减少 PR间期、Q—T 间期延长、U波出现 补充钾
Ⅳ级:可对抗地心引力,并可外加轻度阻力而动作(弱抗动);
Ⅴ级:肌力完全正常(抗动)。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腱反射属脊髓反射,常用的有膝腱反射、跟腱 反射、肱二、三头肌腱反射。
③
②
图 一
④
① ⑤
反 射 弧 的 构 成
腱反射
AFP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4.无病理反射
巴氏征是检查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有无病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检查时,令病儿伸直下肢,用尖物由后向前划足跖外缘,若出现 拇趾背伸,其它趾作扇形展开,则为巴氏征阳性,说明有锥体系 统病变的表现。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急性弛缓性麻痹(APF)的特点
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肌张力低下;
肌力不同程度减退(0-Ⅳ级);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病理反射
AFP临床上四大特点
1、肌张力低下:因为失去神经支配
肌张力: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 张力,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 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
弛缓性麻痹病人不应有巴氏征阳性。
急性弛缓性麻痹(APF)的的特点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上有四大特点:
肌张力低下; 肌力不同程度减退(0-Ⅳ级)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无病理反射
AFP病例的种类14种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明);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高钾性、低钾性、正常钾); 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性肌病、原因不明);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麻痹。
有复发可能
三、急性横断性脊髓炎
三大主征:
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运动瘫痪 呈弛缓性瘫痪(下神经元瘫痪) 痉挛性瘫痪(上神经元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 锥体束征(上神经元瘫痪):阳性 EMG:周围神经 传导功能正常。
三、急性横断性脊髓炎
三大主征:
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运动瘫痪 呈弛缓性瘫痪(下神经元瘫痪) 痉挛性瘫痪(上神经元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 锥体束征(上神经元瘫痪):阳性 EMG:周围神经 传导功能正常。
吸肌无力。
多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少数腱反射正常,感觉正常,诊断需皮下注射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针试验 15—20 分钟可出现一过性肌力增强,动作有力, 眼裂增大(对眼睑下垂病例)。本病无发热。
七、周期性麻痹
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具有反
复性、发作性、自限性为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弛缓性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 的诊断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儿科
曹焕珍
检测AFP的背景
196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用于临床 1994年10月以后我国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本 土野毒株 1996年建立了对AFP的检测系统
AFP报告病例包括: 1.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2.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腋神经损伤 三角肌萎缩,肩关节外展受限 肌皮神经损伤 肱二头肌萎缩,肘关节屈曲受限 桡神经损伤 肱三头肌,肱桡肌及腕伸,拇伸,指伸肌萎缩及功能受限 正中神经损伤 屈腕及屈指肌 大鱼际肌萎缩 尺神经损伤 尺侧腕屈肌萎缩 小鱼际肌,手内部肌包括骨间肌 及蚓状肌,及拇内收肌萎缩
五、急性多发性肌炎
坐 骨 神 经
外伤性神经炎
外伤性神经炎多因药物注射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损
伤后主要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臀大肌、臀中肌、胫骨前 肌、腓肠肌的麻痹和肌萎缩。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外伤性神经炎
因为坐骨神经损伤以腓总神经受累为主,故主要出现胫骨
前肌麻痹而引起的足下垂明显
若胫神经受累则表现为仰足趾,即足跟着地,仅可表现踝 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正常
横断性脊髓炎、非横断性脊髓炎
传统的“横断性脊髓炎”
非横断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在发病早期
可有一段时间脊休克期,表现为软瘫
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
应注意鉴别、随访。
四、周围神经损害
多发性末梢神经病(药物性、毒物性、原因不 明);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注射引起);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高血钾
常染色体显性 10岁前 肌无力、肢痛 或沉重感、有肌 强直现象 白天运动后 数十分钟 剧烈运动 增高 T波高尖 补充钙
正常血钾
常染色体显性 10岁前 肌无力较重
晚上 数天~数周 剧烈运动、限钠 正常 正常 补充钾
预后
少数有局限肌萎缩
中年时发作减少
随年龄增长
发作减少
八、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也叫末梢神经炎,是肢体远端的多发性神经损 害。 病因多种,但病理过程是轴突变性和节段性髓鞘脱失,病程 数月至1年或更久。 主要表现:
一、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3. 肢体肌张力低下,弛缓性麻痹
4. 腱反射消失
5. 无感觉障碍 6.肌电图示神经元性损害,尤其前角出现明显神经源性损害 为特点(巨大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 7.脊灰的确诊除上述表现外,必须具备从粪便中分离出脊灰 野毒株。
因此合格的大便标本至关重要(2周内)
一、脊髓灰质炎的预后
无瘫痪型
病情进一步发展
瘫痪型
一、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1. 本病麻痹型中以脊髓型多见。常在发热3—4天后,出 现肢体瘫痪,晚至7-11天 2. 可因脊髓前角细胞受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轻重 不一,但多数患儿为一侧下肢瘫痪。肢体(或 / 和腹 肌)不对称(或双侧)
脊髓型 最常见,下肢瘫痪多见。呼吸肌瘫痪引 起呼吸困难,肠及膀胱瘫痪引起肠麻痹 及尿潴留 脑干型 颅神经瘫痪、呼吸中枢瘫痪和血管运动 中枢瘫痪 脑型 较少见,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类似 混合型 上述各型同时存在,其中以脊髓型和脑 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