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思2《教与学的换拉思考》

反思2《教与学的换拉思考》

“教”与“学”的换位思考
——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想到的
鞍山三职专
黄丽娜
现在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在的学生一点儿也不好教,他们都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也有的说“学生不如从前听话了”……每次听到这些,我总是在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抱怨他们的学生,开始感觉到教育的吃力了呢,真的是学生们越来越不听话了吗?前几天在办公室,偶尔听到一位正在接受教师批评的学生说道:“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不会这样的……”一下子觉得现在的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忽然领悟到,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与教师理论,不是他们不听话了,也不是他们不再尊敬老师了,而是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从前只要你满腹经纶,课上滔滔不绝,学生对你就会很服气,他们会仰视你,崇拜你;而现在如果你还摆老学究架子,高高在上,他们根本不会搭理你。

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变化,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如果不变化、不更新,那么感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就像我们服务学科中提到的,要想使客人达到满意,完全标准化的服务是不够的,必须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为其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才是优质服务的体现,我想教育问题也应该一样的,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进行差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来适应这些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思想和思维方式越来越独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学生。

教师也必须要改变角色,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朋友。

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更是适应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

想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朋友,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想首先就要从心理上和学生拉近距离,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教育入手,真正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想了解学生们在想什么,教师应该学会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经常回味自己做学生时的心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心换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珍爱学生的每一份自尊,从学生的内心世界、接受程度、生活方式、承受能力等方面考虑问题,就可使教师和学生心理上更加接近,感情上更加融洽,学生就会以同样的爱回报教师,并把这份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课上,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能顺利完成,学生的成绩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也让学生进行“假如我是教师”的设想,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师的艰辛和压力,通过这样的心理换位,助于促进
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和认识上的交流,让师生达到共感认知,协调一致。

当然,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是一定不忽视的,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形成主要是自己的学科功底和教学水平,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当学生对教师的才能非常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和信任感时才愿意与教师接近,并乐于接受其教导。

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

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总之,我们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协调一致,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对矛盾协调统一起来,使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民主、温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