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问题学生书写人生理想
转眼间,从教已十个年头了,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
但是,这些年碰到的问题学生也不在少数。
我认为,对于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经常和他们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真心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摆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的心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找到心理、思想、体力的合理释放点,比如:当值日小组长,当科代表等等,他们大多有一种号召力,如果恰当地利用他们的长处,值日肯定能完成得很出色;作业保证收得又快又好。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这些所谓“问题学生”多有一些逆反心理,班主任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采取强制措施,那样即使能服的住人,也服不了他们的心,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对抗。
2、对待“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高尔基说:“谁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谁,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
”优等生和所谓“问题学生”有了错误,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惩罚合理,不要在态度上和惩罚上有什么不同,面对有错误的优等生不予批评,不了了之,而对“问题学生”却大训特训,狠批一顿,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千万要不得。
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尊重信任与理解。
3、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爱。
可能一提起“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就爱不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
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缺点;多鼓励,少批评。
给予他们的爱要多一些,用真心、真情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改掉恶习,走上正轨。
4、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一颗宽容的心。
“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脱离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
据研究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而从小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的成绩。
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的做法不出“大圈”,不出“大格”,不必太过限制。
5、对待“问题学生”要坚持做到“三不”。
不挖苦学生。
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
不体罚与变相体罚。
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要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
不心罚。
“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
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
”“死木头疙瘩!”……这种心罚的副作用很大,学生觉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与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6、对待问题学生要做到家校联系。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
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
因为家庭成员的劣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社会的不当舆论导向或某些不正之风,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使“问题学生”出现反复。
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认定“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
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措施,才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和问题
学生。
对于家长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欣赏孩子,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一起学习,做出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而转化“问题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奏效。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用高度的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问题学生就像一棵棵弯曲的小树苗,只要园丁精心浇灌,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育曲为直,育直为壮。
不管“问题学生”身上有多少问题,只要他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要用爱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书写出人生理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