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1665年,英国学者Robert Hooke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的薄切片,发现了其中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室,并将这些小室命名为cell。
实际上当时看到的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此后,生物学家用cell一词描述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中文翻译为细胞。
Hooke对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见于1665年他的《显微图谱》中,因此人们认为细胞的发现是在1665年。
真正观察活细胞的是荷兰科学家Antony von Leeuwenhoek,他用设计较好的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蛙肠道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精子,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
由以上可见,细胞生物学的基础建立于17世纪,并且Hooke和Leeuwenhoek两位科学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Hooke发现细胞后的近170年中,人们用光学显微镜相继发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细胞,但对细胞的认识基本上没什么新的进展。
直到19世纪30年代,显微镜制造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分辨率提高到1μm以;同时还由于切片机的制造成功,从而对细胞的观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细胞核、核仁、细胞的原生质等被揭示,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Scheleiden(1838年)和动物学家Schwann(1839年)总结前人的工作,综合了植物和动物组织中细胞的结构,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指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后来德国科学家Rudolf Virchow(1855年)明确提出“一切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的论点。
此外,他还指出机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从而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共同起源。
二细胞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细胞学说的建立把生物学的注意力引向细胞,有力地推动了对细胞的研究。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细胞研究的兴盛时期。
许多重要的细胞结构及其细胞活动现象被相继发现。
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分裂活动的描述。
①Pukinje(1840年)和H.Von Mohl(1846年)分别将动、植物细胞中的含物称为原生质(protoplasm)。
Max Schultze(1861年)认为动、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意义,并提出了原生质理论。
从此,细胞被看成是由细胞膜包围的一小团原生质,原生质理论建立以后,学者们又明确地把围绕在核周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cytoplasm),把核的原生质称为核质(karyoplasm)。
②1841年R.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
其后,W.Flemming改进了固定方法和染色技术,于1882年首先精确地描述了动物细胞的间接分裂过程,他把间接分裂命名为有丝分裂(mitosis),把直接分裂命名为无丝分裂(amitosis)。
③E.A.Strasburger根据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把有丝分裂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他和弗莱明用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分别表明:细胞核从一代细胞传到下一代细胞中,保持着物质上的连续性。
④Van Beneden(1883年)和Strasburger(1886年)分别在动物体与植物体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现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的现象。
1905年,J.R.Farmer和J.E.More把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的生殖细胞,通过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称为减数分裂(meiosis)。
⑤1888年,Waldeyer把分裂细胞核的染色小体命名为染色体(chromosome)。
⑥19世纪末,对细胞质的形态观察更加深入细致。
相继发现许多细胞器。
例如1887年T.Boveri和V.Beneden在细胞质中发现了中心体,Altmann(1894年)和Benda(1897年)发现了线粒体,1898年高尔基(Golgi)发现了高尔基体,上述的发现使得大家对细胞结构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为实验细胞学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细胞的实验研究和生物化学的结合以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开辟了细胞学发展的新时代,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都逐个迎刃而解。
①1900年,孟德尔在34年前(1866年)发表的遗传法则被重新发现,1902年,C.Borreri和W.S.Sutton不谋而合地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把染色体的行为同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联系起来。
1910年,摩尔根(Morgan)根据他的大量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提出了基因学说。
②1909年,Harrison创立了组织培养技术,为直接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研究细胞生理学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③1924年,Feulgen等介绍了他们首创的Feulgen反应法,以后专门作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定性方法。
此后1940年Brachet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方法来测定细胞中的DNA和RNA。
1936年和1940年Casperson用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法测定DNA在细胞中的含量,并认为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RNA有关。
细胞组分分离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和超微量分析等方法的广泛运用,对细胞核酸的蛋白质代作用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④1933年德国科学家Ernst Ruska在西门子公司(Semens)设计制造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可达几十万倍。
电镜的发明将细胞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利用电镜先后观察了细胞各种超微结构,如质网(Portor,Claude和Fullan,1945年),叶绿体(Porter和Granick,1947年),高尔基体(Daltond Felixsjastrand,1950年),核膜(Callon和Tombin,1950年),溶酶体(De Dave,1952年),线粒体(Palade,Porter,Sjostrand,20世纪50年代初),核糖体(Palade,1953年),单位膜(Robertson,1958年)。
在电镜下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结构比在光镜下看到的形态要复杂得多。
同时,又通过超速离心和X射线衍射等新方法将细胞结构和组分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将细胞形态结构和相应功能联系起来,从超微观水平开展了对细胞的探索。
三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电镜和其他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在细胞整体水平、超微结构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进展。
①1944年,Avery等在微生物的转化实验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48年,Boivin 等测定生殖细胞与各种体细胞中的DNA含量,提出了DNA含量恒定理论。
1953年,J.D.Watson和H.C.Crick用X射线衍射法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DNA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②1956年,Kornberg从大肠杆菌提取液中获得了DNA聚合酶,并以该菌的DNA单链片段为引物(primer),在离体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DNA的复制过程,证明了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1958年,Crick提出著名的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这个法则是近代生物科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
1961年,Nirenberg和Matthaei通过对核糖核酸的研究,最终破译了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1968年Nirenberg阐明了遗传密码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获得诺贝尔奖。
③20世纪60年代,改进的电镜技术显示出细胞质基质中存在着微管、微丝和中等纤维。
这些结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骨架”,总称为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细胞骨架同细胞器的空间分布、功能活动和细胞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细胞骨架的发现是在超微结构研究方面的更大进步。
④细胞生物学研究在最近5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在肿瘤病毒中发现反转录酶,修正了“中心法则”的片面性。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 提出生物膜的液态镶嵌模型,这是至今仍为广大生物学者所接受的学说。
1974年Olin 及R.D.Kornberg分别提出染色质分子结构的串珠模型,证明染色质分子的一级结构称为核小体。
1975年Wallach提出生物膜的“晶格镶嵌模型”,补充了液态镶嵌学说的不足之处。
1975年,G.Blobel提出细胞蛋白质运输信号学说,此学说获得1999年诺贝尔奖。
1976年Neher和Sskamann发现了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并于1991年获诺贝尔奖。
1997年Wilmut等用高度分化的乳腺细胞与去除染色质的卵细胞融合,成功制成克隆“多莉”。
1998年Thomson和Gearhart获得了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分化潜能的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
Horvitz、Brenner和Sulston发现并描述了在器官发育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和调节规律,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
Ciechanover、Hershko和Rose因对细胞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制的研究获得2004年诺贝尔奖。
1900年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2000年由美、英、日、法、德、中6国学者共同完成了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2001年《自然》和《科学》杂志分别报道了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序列图完成,至此,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任务提前完成,现已进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后基因组时代。
细胞生物学这个名词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特别是70年代以来,细胞生物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生长点,并逐渐形成新的概念和新的领域。
很多科学家认为在21世纪,细胞生物学将继续迅猛发展,因为它是揭示生命奥秘不可缺少的主角。
四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细胞的研究历史令人瞩目,但细胞生物学仍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当前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简述如下:①真核细胞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研究细胞核是遗传物质DNA储存的场所,也是遗传信息转录的场所。
染色体(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质)结构动态变化与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关系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的热门课题。
真核细胞的结构基因是不连续的,被含子分隔成许多片段。
基因表达过程中,依次要经过转录前、转录、转录后、翻译和翻译后等步骤,这决定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必然是多步骤、多层次的过程。
也就是说,基因表达的量、程序、时间、空间特性是受到严格调节控制的,归纳起来是以下四个根本性的问题。
●细胞的基因组在细胞是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表达的?其表达程序怎样受到严格的调节与控制?这就是细胞作为结构与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