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期的重要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思潮
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50年代真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3.强调行为科学对象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二)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成立,批判进步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有巴格莱、贝斯特、康南特和里科弗等。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建立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之上。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和法国的阿兰及英国的利文斯通等。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四)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法国、意大利等地。
代表人物有法国神学家马利坦。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复活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年)的经院哲学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
3.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五)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产生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整个西方世界流行,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布伯。
50 年代,美国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将存在主义运用于教育理论,于是形成一种教育思想流派。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六)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
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一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入中介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程序教学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4.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七)结构主义(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
(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布鲁纳(Jerome S. Bruner)等。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论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即生活
1.学校应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
2.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
3.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二)教育即生长
1.教育为儿童生长提供机会,以儿童为中心
2.要求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
3.民主思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
2.拓宽了经验的外延
3.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二、教育目的论
(一)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个人发展与民主社会目标是一致的
首先,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
其次,掌握思维的方法
第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与教材
(一)对传统课程的批判
第一,传统课程与儿童经验脱节;
第二,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和理智能力培养;
第三,传统课程与儿童需要和兴趣脱节;
第四,传统课程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了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
第五,传统课程与现实社会生活脱离。
(二)从做中学
(三)课程论的不足之处
第一,有些课程脱离工业社会
第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解直接经验需要一定的系统知识为条件
第三,并非所有的系统知识都可还原为直接经验
第四,组织原则的贯彻存在困难
四、思维与教学方法
(一)反省思维与教学方法的改变
1.反对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
2.推崇“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3.倡导反省思维,提出思维的五步法
4.培养人的智慧
(二)思维方法的社会价值
1.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最重要的手段
2.促进民主主义
(三)教学方法论的不足
第一,知识的地位问题
第二,认识的途径问题
第三,问题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五、道德教育
(一)个人与社会
1.个人与社会相得益彰
2.反对旧个人主义、提倡新个人主义
(二)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的“三位一体”
2.方法:社会与心理方面相结合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1.其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极为盛行,30年代遭受批判,60年代受到重新评价。
2.使美国当时出现了多种教学制度与方法
3.影响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4.传播到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