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能成为阅读的主体,发挥其主体性,成为语文课堂中真正的阅读主人,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主要是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语文课堂中施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等方面来让学生成为阅
读的主人,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人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
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索知识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
解决办法:一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不懂的地方要标记下来,及时提出来。
二是教师教给学生具体悟什么,比如时代,地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主要内容,意义及感受和启发。
要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和动情点,抓住中心句段。
三要分解问题的难度,可以分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来,让学生有路可走。
四是教师将问题具体化,适合课文,适应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
五是让学生继续阅读,深入阅读,充分阅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
六是教师要创设情境,多鼓励,让学生自己评价激励。
七是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巧妙地点拨,及时地启发。
八是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小集体的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
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二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
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施行灵活多样教学形式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
“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表现学习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地采用启发式、情景式、学习式、问题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研究探索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甚至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有的教师上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各环节紧密相扣,滴水不漏;有的教师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有的教师恢谐幽默,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贩贩贩人师各自一风流,自成一家始逼真。
小学语文教师应形成各自不同的创造型教学风格,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读书习惯
当今社会里,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进则退。
小学生也不例外,一个小学生应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旦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了,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及推动作用。
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又是学生接受其它教育的起点。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许多,比如在读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早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中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等等。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语文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在1979年教改起步时,就与学生商定:每年读5万页课外书,每天写一篇日记、抄一段格言、做500字的语文作业。
10多年来,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每个学生都完成了这个自学计划,无一人例外。
魏书生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彻底克服不良习惯,往往在于“例外”太多。
殊不知每一次“例外”,都会使已经减弱的开花不良习惯得到一次额外的强化。
其结果不但不会使坏习惯消除,反而使内心动摇,前功尽弃。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探》,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司静亚,《黑龙江教育》,《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2002
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