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法条解读重点法条1 责任竞合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十二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相关法条】<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一条违法行为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一并移送,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意思分解】1.从本法第7条第1款可以看出,民事责任可以与行政处罚并存,相互之间不发生影响。
2.从本法第7条第2款、第22条和第28条可以看出,刑事责任优先于行政处罚。
但是,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可以并存,但如果性质相当,产生行政处罚折抵刑罚的问题,即行政拘留折抵相应刑期(如行政拘留1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1日,行政拘留1日折抵管制2日),罚款折抵罚金。
3.本法第24条规定了一事不再罚原则。
对“一事不再罚”应当不仅限于“同一违法行为,仅能罚款一次”上,其含义应该是: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同一种类的行政处罚。
具体包含两层意思:(1)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同一个法律规范再次作出处罚;(2)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不同的法律规范作出同一种类的处罚。
【易混淆点】1.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多个处罚主体根据不同法律规范作出非属同一种类的处罚,并不算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2.行政机关按照本法第22条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的,仍可作出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但不应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罚款、没收的行政处罚。
对于涉案财物,行政机关应当按照《行政强制法》第21条规定一并移送,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重点法条2 处罚种类与设定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
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意思分解】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包括创设权与规定权两个方面。
创设权,是指没有上位阶的法律规范对处罚加以规定的情况下对某违法行为自行设定处罚的权力,是“从无到有”;规定权,是指上位阶法律规范已对某违法行为的处罚作出规定的前提下,作出进一步具体规范的权力,是“从有到有”。
规定权受到上位法的限制,不能超出上住法所确定的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等。
运用创设权与规定权这两个概念,更易于掌握各种立法文件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1.法律的创设权。
可创设一切行政处罚,且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拥有专有创设权(本法第9条)。
2.行政法规的创设权: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任何行政处罚;规定权:在法律已作出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本法第10条)。
3.地方性法规的创设权: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任何行政处罚;规定权:在法律、行政法规已作出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本法第11条)。
4.规章的创设权:警告、一定数量的罚款;规定权:在法律、法规已作出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上述规定(本法第12—13条)。
5.除上引之外的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对行政处罚既无创设权,亦无规定权。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依法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自然享有一定程度的行政处罚设定权。
7.结合本法第9~14条的规定,理解第3条第2款中“没有法定依据”。
“没有法定依据”,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行政处罚没有任何规范依据;(2)行政处罚有规范依据,但该规范不是来自法律、法规和规章;(3)行政处罚有来自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范依据,但该规范依据超出了其创设权限。
前两种情形容易理解。
对第(3)种情形,举一例说明:某省人民政府规章对某违法行为设定责令停产停业的处罚,,但对该违法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和该省地方性法规都没有设定行政处罚。
如果某行政机关根据该省政府规章对某相对人的该违法行为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的处罚,该处罚即属于没有法律依据。
【易混淆点】1.注意本法第8第7项的规定,新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只能由法律和行政法规创造。
地方性法规只能使用法律、行政法规已经创造出来的行政处罚来针对违法行为。
注意,此点强调的是“行政处罚种类”的创造权。
2.注意本法第11条第1款限于“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并不是指“暂扣或吊销任何许可证、执照”,比如吊销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即不在该条款之列,而暂扣驾驶证则可由地方性法规创设。
3.注意哪个机关分别决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创设罚款的限额。
重点法条3 处罚实施机关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第十七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
第二十条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意思分解】1.注意本法第16条的综合性执行机关规定及其但书。
2.重点掌握本法第18条委托行政处罚:(1)禁止委托不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第1款);(2)禁止受委托组织的再委托行为(第3款);(3)受委托组织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第3款);(4)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组织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负责(第2款)。
3.注意受委托组织的3个条件。
【易混淆点】1.本法第16条享有决定权的政府仅限于国务院和经国务院授权的省级政府。
2.本法第17条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仅限于法律、法规授权,规章授权的不在此列。
如果规章具体授权的,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依据。
3.本法第20条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是“违法行为发生地”,不同于“违法行为地”,因为后者还包括“违法行为结果地”;级别管辖只限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乡级人民政府和中央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具有行政处罚实施权。
注意该条中的但书:仅有法律、行政法规才可作特别规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均无权。
重点法条4 处罚裁量第二十五条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意思分解】1.免除行政处罚的有3种情况:不满14周岁;精神病人;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2.应当依法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有两大类情况: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第27条第1款所列4种情形。
重点法条5 行政处罚追究期限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相关法条】<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六条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在五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农村集体土地案件规定>第十一条土地权利人以土地管理部门超过两年对非法占地行为进行处罚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意思分解】1.行政处罚的追究期限为2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