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穿集镇段管道排水 (1)设计依据
1)《合肥市总体规划》(2007-2020); 2)《合肥市雨水专项规划(2007-2020)》; 3)《合肥市污水专项规划(2007-2020)》;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8)1:10000地形图;
9)该工程道路设计平面及纵、横断面图;
10)《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1-2030)》(2013年3月); (2)设计原则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使工程方案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 2)以城市排水专项规划为原则; 3)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3)设计标准和参数 1)雨水标准及参数 a) 暴雨强度公式:
本次设计采用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 P —— 重现期(年),此处取1.5年
t —— 降雨历时(分钟),其中t=t1+2×t2,t1取10分钟 b) 径流系数: ψ=0.60 c) 降雨历时:t=t1+mt2(min)
式中t1为起始管道地面集水时间,t1采用10min ,t2为管内流行时间;m 为延缓系数,一般取m =2.0 2)污水标准及参数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Kz
污水量公式:Q=KzFA (L /s ) 其中:Kz ——污水总变化系数 F ——服务面积(ha )
A ——城市污水量指标(L/(s·ha ))
按经验公式Kz 总=2.7/Q0.11计算,当Q≥1000L/s 时,K 总=1.3,当Q <5L/s 时,K 总=2.3。
3)其它
a) 管道设计充满度
b) 粗糙系数:
钢筋混凝土管:满流时粗糙系数n =0.013;非满流时粗糙系数n n=0.014。
塑料管:粗糙系数=0.01 c) 管道设计流速
雨水管道在满流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 。
污水管在设计充满度下,最小设计流速为0.60m/s 。
最大设计流速:金属管道为10 m/s ,非金属管道为5 m/s 。
(4) 设计内容 1)雨水管道设计
a )起点至K2+310段,雨水自东西向排入K0+683处雨水箱涵,管径为d500~d2000;
b )K2+460至K4+585段,雨水自西向东排入K4+585道路北侧明渠,管径为d500~d1400;
c )K4+625至终点,雨水自东西向排入K4+935处道路北侧明渠,再经明渠在道路左侧路基外接临时d2000管道排入K5+539处盖板涵。
排水出路:
雨水管道排水出路共分为4处,为K0+683处4×2箱涵、K4+585乐平路侧明渠、、K4+932三河路侧明渠和K525+529盖板涵排出口。
K4+585至K5+090段路北侧根据规划采用浆砌片石明渠,K5+090至
84
.0)14()
lg 76.01(3600++=t P q
K5+324段受条件限制采用采用d2000雨水管,K5+324至K5+529段采用土质沟渠排入K5+529现状沟渠处。
考虑到周边路网未形成,近期雨水流量不是很大,下游雨水管网未建成,雨水在K5+090段至K5+529段为临时排水设施,后期下游雨水管网形成后,市政段雨水接入下游雨水管网。
2)污水管道设计
经过业主与规划部门协调,起点至翡翠路段污水本次不做设计。
排水出路:
污水在K5+170处设置一处排出口,由于近期下游污水管道未实施,污水排出口近期封堵,后期待下游污水管道实施后接入下游污水管道。
a)K2+700段至终点污水自西向东排入下游深圳路段污水管道,管径为d500~d600;
3)管线综合
本次设计管线包括雨污水、电力管线、弱电综合、给水和燃气管道。
管线综合设计见下图
a)雨水:
雨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两侧18米处;
b)污水:
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两侧21.5米处。
给水、燃气、电信、监控等部分管线可能无法与道路同步实施,且各管线的预留过路管也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
为了便于管线过路道路,避免出现道路无序开挖的现象。
施工时在交叉口或道路上每隔500m 左右预留一根d600的过路管(Ⅱ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作为管线过路的专用通道。
过路管预留长度为道路红线宽度加上2m,覆土一般不小于0.7m。
施工时应对过路管的位置进行现场标识,以便于以后的使用。
本段计入10道,总长620m。
3) 管道材料
雨水口连接管采用Ⅱ级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
连接管采用C15混凝土包管。
包管大样参见附图。
管道≤500mm的排水管材除雨水口连接管外,其余均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采用热收缩套接口,环刚度要求:雨水管环刚度≥10kN/m2,污水管环刚度≥12.5kN/m2。
管材技术指标应符合《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PE)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T225-2011)》标准。
管道的施工应符合《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223:2007)》中要求。
管径>500时,管道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Ⅱ级),管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1836-2009》。
4) 管道接口、基础及回填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管道规格、基础、接口及与检查井的连接做法见06MS201-2页-47、
48、50、54、56,采用热收缩套接口。
钢筋混凝土管道基础及接口:基础采用180°砂石基础,参见标准图06MS201-1P11;接口参见标准图06MS201-1P23。
位于膨胀土地段的管道除需按要求加固外,回填土还应掺入8%石灰均匀拌入后回填,压实度达到95%以上。
- 2 -
合铜路(肥西上派-庐江县城外环线)建设工程
说明书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3 -
为保证沟槽回填质量,在检查井、雨水口开挖后的肥槽内采用级配碎石回填;部分机动车道下的雨水口连接管可采用C15混凝土回填。
5) 雨水口、检查井及出水口
a )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箅和四箅雨水口,参见标准图06MS201-8P25、P26。
连接管采用Ⅱ级d300钢筋混凝土管,并以i=1%坡向雨水检查井,四篦以上的采用d500,均以i =0.01坡向干管雨水检查井,起点覆土不得小于0.7米。
雨水口连接管用C15混凝土包管处理,基础参见06MS201-1P22。
施工时需确保道路相对最低点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交叉口雨水口位置根据交叉口竖向设计确定。
b )依据安徽省《城镇检查井盖技术规范》(DB34/T1118-2010)及《关于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逐步淘汰砖砌式检查井的通知》(合建设[2011]5号)中的相关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检查井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本次设计排水检查井采用混凝土检查井。
检查井参照标准图06MS201-3、P12水主车道上的检查井盖采用球墨铸铁重型井盖,其余均采用球墨铸铁轻型井盖。
检查井及井盖应满足《检查井盖》GB23858-2009及安徽省地方标准《城镇检查井盖技术规范》(DB34/T 1118-2010)的相关技术要求。
雨水口、检查井盖及井座应执行《合肥市城市道路检查井盖座技术导则》,满足承压、减震消音、防盗、设置标识标牌等要求。
排水管道出口施工参见标准图06MS201-9。
(5) 其它施工注意事项
1)雨、污水地块预留管除交口处外均埋至道路红线外1m 。
支管末端设检查井。
2)污水管道应做闭水试验,为确保排水管道安全正常使用。
3)平面及纵断面图上的桩号及路面标高均为道路主线轴道的桩号与设计标高, 辅道标高依据道路横断面推算。
检查井和支管位置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4)该工程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5)设计道路交叉口处,排水管段数量及施工范围以交叉口工程范围线为准。
6)因有关相交道路设计在本道路之后,在施工前须互相校核。
并认真校核原有管道高程、管径等,如遇与设计不符,请及时联系,以保证管道的顺接。
进行变更。
现场未尽事宜,请及时联系,协商解决。
7)施工过程中应对保留利用排水管道、沿线现状其他管杆线进行保护,若有破坏,需原样恢复现状保留管、杆线。
施工设计管线时,若临近现状管、杆线暂未迁移,需对其采取保护措施;若临近有建筑物,需对其采取保护措施。
8)管道施工时如遇到沟塘时,应将沟塘内淤泥清除,清至原土后再用8%灰土回填涵管基,回填土需分层夯实,密实度≥95%。
9)施工单位务必考虑现状管、杆线保护、临时迁移和原样恢复的相关措施及费用。
10)施工过程中,若设计排水管道与现状管线冲突,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并按照以下原则处理:①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②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③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④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
工程建设中应考虑由此产生的费用。
11)施工前应做好安全专项施工组织设计,确保现场人员施工安全。
12)开挖施工时须做好安全支护等工作,确保施工安全。
13)现场未尽事宜,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