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古诗两首《从军行》
整体感知 王昌龄《从军行》共七首,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本诗为其一,这首诗通过写征人秋日黄昏登上戍楼的 见闻和感受,联想到思妇的闺怨,将难遣的边愁写得 深沉感人。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
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
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百尺楼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 西的瞭望台上。“百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
走近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字少
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 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
பைடு நூலகம்
《出塞》《闺怨》等。
我会写
qiāng
羌
书写指导
上面的点、撇呼应,三 横间距匀称。
我会写
guī
闺
书写指导
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黄昏独坐海风秋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 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
念远方的亲人的感情。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
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 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思考:后两句诗有什么好处?
4. 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战场上传递信息的烽火。
课文结构
首句地点
从军行
次句时间 三句吹羌笛 末句心里想
悲苦无奈
课文主旨
《从军行》描写了一个守边士兵,在黄昏时候,
萧瑟秋风之中,坐在兀立的烽火台边,思念家乡和妻
子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 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
“门”略宽阔;“圭” 的四横间距相等。
易读错字
guī
金闺
多音字
更
gèng(更加) gēng(更改)
理解词语
烽火: 又称烽燧(suì),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
号。白昼报警燃烟, 称为燔(fán)燧, 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
燃火, 称为“烽”。
无那: 无奈。
金闺: 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这里借指
来,凉意袭人。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羌笛:羌笛 是羌族乐器, 属横吹式管 乐器。 关山月:乐 无那: 金闺:古时称年 府横吹曲名, 无奈。 轻女子的居室为 闺房,这里借指 内容多写戍 妻子。 边生活。
又传来 了 羌 笛 曲 《关山月》,呜咽 的笛声,就像家中妻子在呼唤,又像是游 子在无奈地叹息。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1. 读古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1.认识“驿”字,会写“蹄”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 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 方式。(难点)
走近作者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
房,汉族,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
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刘长 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 长城”。 主要作品:《刘随州集》。
核心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读《从军行》,我感受到征戍者剪不断,理 还乱的乡思别愁。
串珠问题: 1.读古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从军行》写了一个戍边的战士在思念亲人 的事。
2.《从军行》的前三句与第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采用层层深入的手法, 营造气氛。第四句抒情,使情感的表达做到自然地迸 发。因为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才使得第四句的情感有 了基础。这样使叙事和抒情互相依托,自然真挚。
26.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助读资料
字词精讲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 认识“闺”字,会写“羌”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结合相关资料及 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 递的方式。(难点)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
声音,还缺乏立体感。第三句中的缕缕笛声,恰似一根
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 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 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 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 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 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非常巧妙,非常自然。
妻子。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串珠问题: 1.读古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2.《从军行》的前三句与第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会写
yì
驿
书写指导
“马” 不宜过宽;右部 横撇不宜过长,捺伸展。
我会写
tí
蹄
书写指导
左部稍短,偏上;右部 字形窄长。
易读错字
yì
驿站
理解词语
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驿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
沿途设有驿站。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3.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梳理文意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 海:这里是指青 海湖。 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 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戍边战士独自坐在边城的城楼上,守望
着西边的烽火台。黄昏时分,秋天的西风吹
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
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 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刘长卿
助读 资料
字词 精讲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课堂 拓展
当堂 检测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pí),金陵驿路楚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