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必修音乐鉴赏课后作业完整版(超精华!超唯美!)

高一必修音乐鉴赏课后作业完整版(超精华!超唯美!)

音乐鉴赏(必修)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作业(p11)1.答:《草原放牧》-欣赏中感受一种风格的两个主题的不同性格所表达的两种不同情绪。

可以感受到天很蓝,草原一望无际,然后《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

《草原放牧》在情绪上表现出欢快,奔放,时而悠绕.让人联想到蒙古的人,草原,放牧的场景.《第六(悲怆)交响曲》在情绪上表现出,叹息,悼念,安静,悲壮.让人联想到某某逝去,回顾某某逝去前的岁月。

《第六交响乐》是我联想到了:当时,俄国俄国人民过着艰辛的生活,受到残暴的沙皇统治。

但是,一道黎明的曙光划破黑暗,人们觉醒了——他们开始走向反抗农奴制的高峰。

(P12)3.答:曲名形式要素比较项目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音色草原放牧基本特征欢快紧凑优美较强较快明朗音乐语言特征活泼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基本特征沉慢阴沉悲鸣强弱分明缓慢浑厚音乐语言特征悲壮长江之歌基本特征激昂连贯宏伟强健有力中慢高亢音乐语言特征向上、激动(P24)3.答:西北民歌:《花儿与少年》《在那遥远的地方》《蓝花花》、《想亲亲》、《走西口》、《三十里铺》东乡令》、《保安令》、《撤拉令》、《土族令》通俗歌曲:《月亮之上》《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东方红》(P27)4.答:1 2 3 4乐器名达卜马头琴冬不拉扎木念琴民族维吾尔族和乌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孜别克族(P27)5.答:西藏地处遥远的高原,并且有悠久的历史,地域特点与文化传统决定了民族音乐的特殊性。

特点:1、质朴,这是民族音乐的共同特点;2、藏传佛教影响,解放前是政教合一的农奴社会,宗教是唯一文化生活。

(P33)4.答:具有农耕的地方特色,歌颂是对土地的热爱,具有豪迈、雄壮的感觉,又加上生活的元素。

【中原民歌的风格:具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感情、诙谐的格调以及爽朗的热情的风格。

其曲式结构,重复旋律引入某些新材料使乐思扩展,并置向着不同方向展开,其旋法特点是节奏基本相同,而各乐句旋律、落音不同。

】(P39)2.答:《弥渡山歌》风格极具南方含蓄色彩,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山歌,说明了音乐风格受经济发展、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贴近人们生活,反映人们的感情。

弥渡,曾名迷渡。

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

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

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

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

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

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P40)3.答:《对鸟》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南方民歌色彩颇浓。

此歌的前两端采用是、徽调格式,后两段采用羽调式,是对比的色彩强烈。

当地方言影响旋律,使得音乐的旋律欢快。

比如《王大娘钉缸》是用河南方言唱的,因为方言而表现出一种轻快幽默的风格。

同时,它曲调高亢、响亮、悠扬,旋律清新爽朗、优美舒缓,节奏自由、舒展在生活中被广泛传唱,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

这首用方言传唱、旋律优美的民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自三十年代后,才见诸铅字。

山区分散的居住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间劳作,是乐清山歌产生的根源。

(P40)4.答:歌曲采用了领、合的演唱形式。

前半部分的合腔用重复的手段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合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的,在风格上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

因为改革开放,社会的变革使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所以民歌的发展也因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们的生活发展而发展。

曲风欢快,结构也较快,反映出人们内心的幸福快乐。

(P40)5.答:南方民歌、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有明显的不同。

西北民歌“花儿”旋律高昂悠长,“信天游”节奏自由旋律辽阔起伏大或有节奏工整严谨,表达感情较为细腻。

少数民族民歌里蒙古族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藏族则是旋律起伏较大而悠长高亢。

中原民歌具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感情、诙谐的格调以及爽朗的热情的风格。

其曲式结构,重复旋律引入某些新材料使乐思扩展,并置向着不同方向展开,其旋法特点是节奏基本相同,而各乐句旋律、落音不同。

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

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

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3.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而且西北人民生活辛苦,所以曲风沙哑悠长。

南方民歌受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社会条件、文化传统等影响比较深。

而蒙古族民歌还受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影响,藏族受历史文化等影响,为维吾尔族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周乐”等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形成了维吾尔民族的音乐风格。

中国民歌的特点分析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着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等,表现了劳动者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花蛤蟆》、《冬丝娘》等,唱出了儿童们游戏时天真无邪的性格。

但“有假诗人,无假山歌”(明,冯梦龙)。

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创的过程中演唱、流传,当然,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自发的。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音乐形式短小精干,大多以乐段为基本结构单位,单乐段反复而构成分节歌的结构形式在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民歌的音乐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很经济、洗炼。

民歌的音调大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与方言语音结合紧密,音乐表现很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没有固定的格律.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唱词、演唱场合与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民歌的形成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远在原始社会,他就在热人民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

只因没有文字与乐谱,当时的民歌无法完整的资料可考。

《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一百六十篇民歌,虽仅是文字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我国民歌以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

几千年来,民革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哺育着历代文艺家。

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就是民歌这汪洋大海留存下来的几颗珍珠。

他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革也随之走上了新的历程。

这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民歌形成了题材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有许多分类的方法。

从题材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爱情、婚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的等等。

从题材形势来看,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舞歌、风俗仪式歌曲等。

近半个世纪产生的新民歌中,又出现了进行曲和颂歌两种新的题材因素。

从风格色彩来看,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

在一些人数多、居住地域广的民族,如汉、藏、蒙、哈萨克、维吾尔、壮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地方特点再行细分。

众所周知,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其他类别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音乐创作也离不开民歌的滋养。

而它们又以各自的艺术特点和专业技巧丰富着民歌的内容,提炼这民歌的形式,给民歌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

这里介绍的不过是民歌中的沧海一粟。

(P51)1.答:乐器:扬琴、高胡、笙、笛子、琵琶、二胡,其中最主要的是:扬琴。

音乐情绪: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

感受:愉悦、充满希望、和乐。

(P51)2.答:乐器:高胡、扬琴。

情绪:清新活泼。

感受:乐观向上,因为音律欢快。

比较:前者小巧精华、欢快活泼,气势大。

后者轻巧明朗。

其中的原因是广东音乐为名家创作,原因是起步较慢。

(P52)5.答:乐种名称流行地区主要乐器江南丝竹上海、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二胡、笛福建南音闽南晋江、龙溪洞箫潮州弦诗潮、汕竹弦河南板头曲河南南阳三弦、琵琶广东音乐广州、珠三角高胡、扬琴二人台山西、内蒙古、河北笛、四胡(P67)答:京剧的综合性我想大家从京剧的演出中一定看到,我们的京剧不像芭蕾舞只跳不说;也不像话剧只说不唱;更不像西洋歌剧只歌不舞(有些歌剧如《茶花女》虽然也有舞蹈,但是并不像京剧那样载歌载舞,把歌唱与舞蹈有机地熔为一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