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消防员理论考试要点第一章消防工作概述1. 火是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2. 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 国家标准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种不同的类别。
5. 消防工作具有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和技术性。
6. 我国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7. 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8. 消防工作的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
9. 防火和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防”是“消”的先决条件。
10.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11. 公安消防机构是专门的消防工作监督管理部门。
12. 任何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二章燃烧的基础知识1. 燃烧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2.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3. 链反应机理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4.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5. 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
6.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7.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是: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和相互作用。
8. 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四种类型。
9. 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无法维持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10.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11. 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12.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3.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14. 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15. 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危险性越大。
16. 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17. 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18. 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19.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的物质,称为燃烧产物。
20. 一氧化碳、醇类为不完全燃烧产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为完全产物。
21. 烟气的危害性: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22. 火焰由焰心、内焰和外焰三个部分构成的。
23. 燃烧温度越高,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硫黄火焰呈蓝色,磷和钠火焰呈黄色。
24. 含氧量达到50%以上,火焰几乎无光;含碳量达到60%以上,火焰带有大量黑烟。
25. 热传播的途径: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26. 热辐射是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不需要任何介质。
27. 热对流是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主要因素;热辐射是火灾发展阶段的主要形式。
28. 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第三章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1. 爆炸品是指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如受热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
2. 易燃气体是指在20℃和101.3kPa条件下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或不论下限如何,混合物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3. 易燃液体是指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开杯试验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汽的液体。
4. 自燃的物质有:黄磷、三氯化钛;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有:金属钠、氢化钾。
5. 氧化物质是指本身不一定可燃,通常能放出氧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6. 腐蚀性物品是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的物质。
7. 自燃液体、固体是指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5min之内引燃。
8. 爆炸品的危险特性有爆炸性、敏感性、殉爆、毒害性等。
9. 自燃物品的危险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遇空气自燃性、遇湿易燃易爆性、积热分解自燃性。
10. 主要是一些含氢、硫元素的气体具有腐蚀作用。
11.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除了氧气和压缩空气外,大都具有一定的毒害性。
12. 气体具有一定的窒息性(氧气和压缩空气除外)。
13.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将危险品分成九大类;将危险化学品分为十六类。
14. 有机过氧化物的危险特性三方面:分解爆炸性、易燃性、伤害性。
其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过氧基含量和分解温度。
15. 易燃固体的自燃点不一定都高于易燃液体和气体的自燃点。
第四章消防水力学基础知识1. 水温升高1℃,单体体积的水需要吸收的热量,称为水的比热容。
水比任何液体的比热容都大。
2. 若将1L常温的水(20℃)喷洒到火源处,使水温升到100℃,则要吸收热量336KJ。
3. 水蒸气占燃烧区的体积达35%时,火焰就将熄灭。
4. 单位体积内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密度,单位体积内物质所具有的重量称为容重。
5. 黏滞性在液体静止或平静时是不显示作用的。
6. 水中的杂质越多,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能越大。
7. 当水蒸汽温度继续上升超过1500℃以上时,水蒸汽将会迅速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8. 水与硅化镁、硅化铁等接触,会释放出自燃物四氢化硅(SiH4),其易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发生自燃。
9. 水的灭火作用主要有冷却、窒息、稀释、分离、乳化等,但冷却起主要作用。
10. 水结成冰,由液体变成固体,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因而体积随之增大。
11. 液态水具有压缩性和膨胀性,通常状况下,二者的特性为:压缩性小,膨胀性小。
12. 消防水枪可分为直流水枪、喷雾水枪、开花水枪、多用水枪、脉冲水枪等。
13. 由水枪喷嘴起到射流90%的水柱水量穿过直径38cm圆孔处的一段射流长度称为充实水柱(又叫有效射程)。
14. 喷雾水枪分为离心式喷雾水枪、机械撞击式喷雾水枪和簧片式喷雾水枪。
15. 脉冲水枪有效射程大于10m。
第五章电气消防基础知识1. 电路一般是由电源、负载、导线和开关四部分组成。
2. 电流分脉动、交流和直流电流三大类。
凡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稳恒电流,简称直流;凡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交流电流;凡电流大小随时间变化,但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脉动电流。
3. 电压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4. 电场力将电荷从A点移到B点所做的功WAB和电量q的比值称为电压。
5. 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位,单位为伏特,用V表示。
6. 电阻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用字母Ω表示。
导体的电阻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几何尺寸和导体的温度等因素。
7. 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8. 通常所说的交流电的大小是指它们的有效值。
9. 万用表不用时,最好将挡位旋至交流电压最高档,避免因使用不当而损坏。
10. 万用表不用时,不要旋在电阻挡。
11.静电是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电荷,具有高电位、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物点。
12. 串联电路的特点:①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相等;②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③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④各电阻分得的电压与其阻值成正比;⑤各电阻分得的功率与其阻值成正比。
13. 并联电路的特点:①电路有若干条通路;②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③各用电器相互无影响;④每一元件两端的电压U都是相同的;⑤总电阻R与所有元件电阻的关系为:1/R=1/R1+1/R2+…+1/R n。
14. 完整的一套防雷装置是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实际上都是接闪器。
第六章建筑消防基础知识1. 凡是直接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或从事文化、体育、社会等其他活动的房屋统称为“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
2. 凡是间接地为人们提供服务或为了工程技术需要而设置的设施称为“构筑物”,如隧道、水塔、桥梁、堤坝等。
3. 按建筑结构分类:①木结构建筑,②砖木结构建筑,③砖混结构建筑,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⑤钢结构建筑。
4. 框架结构是指承重部分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板制作的梁、柱、楼板形成的骨架,墙体不承重而只起围护和分隔作用。
5. 建筑高度分类:6. 医院、高级旅馆、省级单位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省级以下单位属于二类。
7. 工业建筑按生产类别及储存物品类别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分为甲、乙、丙、丁、戊类五种类别。
8. 构成建筑物主要部分都是由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门窗和屋顶等六大部分。
9. 建筑火灾发展过程分成初起、发展、猛烈、衰减四个阶段。
10. 在一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称为轰燃。
轰燃的出现,标志着火灾从成长期进入猛烈燃烧阶段。
11. 建筑材料按材料化学构成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12. 将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分为A1、A2、B、C、D、E、F七个级别。
13. A1级材料有无机矿物材料;A2级材料有金属材料;B级材料有有机物填充的混凝土和水泥刨花板;F级材料有木材、人造板、竹材、纸制装饰板等。
14. E级材料是指短时间内能阻挡小火焰轰击而无明显火焰传播的材料。
15.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不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三类。
16.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建筑构件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
17. 建筑构件失去隔火作用指背火面任一点的温度达到220℃时,构件失去隔火作用。
18. 墙体的耐火极限与其材料和厚度有关。
19. 我国现行国家有关标准选择楼板作为确定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基准。
20.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建筑耐火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耐火等级。
21. 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建筑耐火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一级耐火等级和二级耐火等级。
22. 一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高层民用建筑地下室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裙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23. 一、二、三、四级耐火等级单层、多层民用建筑物;一、二级耐火等级的高层民用建筑,其防火墙体耐火极限均为3h。
24. 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按要求增加一倍。
25. 每个防烟分区所占据的建筑面积一般应控制在500m2以内。
26. 防火间距指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27. 防火分区指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防火分区是控制建筑物火灾的基本空间单元。
28. 防烟分区指建筑屋顶或顶棚、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分隔而成,且具有一定蓄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