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骗逃运费案:连云港货代业崩塌调查内幕调查来源:网易财经2015-06-24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一度以国际货代业欣欣向荣知名,但表面繁荣的背后,货代企业或主动或被迫卷入“出口套过境”运费造假。
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干净”货代企业若不“合污”,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空间。
在铁路系统对不同货源运费差异定价的顶层设计之下,这个业内公开的秘密持续了至少9年之久。
随着去年6月的一次突击抓捕,连云港国际货代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铁路公检法系统终以“骗逃铁路运费”为名掀翻了这场秘密盛宴的餐桌。
今年2月,连云港“国际货代公司骗逃铁路运费系列案件”被列入最高检“涉铁路刑事犯罪十大典型案例”,除10余家民企之外,涉案企业还包括3家国企背景的货代公司,铁路系统本身亦受牵连。
在以连云港系列案件为缩影的全国货代业“打擦边球”背后,还有难以回避的制度争议和无法窥清的垄断迷雾。
引子:货代开会被“一锅端”至今,吴洁琼也没想通:为何要拿连云港“开刀”。
虽为连云港驰宇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下称“驰宇国际”)的法人代表,吴洁琼并不熟知公司业务,直至其夫、驰宇国际总经理姚富强意外被捕。
去年6月24日,姚富强及连云港7家国际货代公司负责人,在中铁集装箱上海分公司连云港办事处开会期间,被上海铁路公安局徐州铁路公安处以传唤名义带走,随后被刑事拘留。
由此,最高检于2015年2月公布的“涉铁路刑事犯罪十大典型案例”之“国际货代公司骗逃铁路运费系列案件”拉开序幕。
据当时通报,已查实涉案金额达4000余万,涉及连云港15家国际货代公司。
网易财经多方证实:后续调查中,涉案企业至少达20家。
除连云港当地企业外,其中一家为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与丹麦知名企业 A.P.穆勒集团合资组建的上海铁洋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两家为外地企业在连云港所设的分公司;三家为国企背景公司: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直属)、连云港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所属)及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驰宇国际案目前已二次退侦,不便多表态”,吴洁琼说道。
而同为涉案企业之一的连云港亿能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下称“亿能国际”)相关负责人则对网易财经直言:“我们是被骗去开会的”。
然后“一锅端”。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知情人士向网易财经透露道,此前,连云港货代企业共22家且多为江苏省第一批备案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行业元老、一线专家”,上述知情人士对涉案企业负责人评价道。
连云港整个国际货代行业因此一夜之间陷入“瘫痪”,连云港港口集团宣传部主任鞠海涛在谈及为何局面如此“惨烈”时,对网易财经表示:(你们)有必要找“明白人”去“问清楚”。
运价差异催生集体骗逃铁路运费4000万“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金同富对网易财经摇头道。
作为分管国际货代业务的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多式联运事业部总经理,金同富表示,对于连云港国际货代行业及铁路运费骗逃案件,他唯一可说的是“影响很大”:“就中外运而言,货运量下降了至少一半”。
曾经,货代行业在连云港可谓风生水起。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东隔黄海相望日韩;西连中国陇海、兰新线并延伸至阿拉山口边境,对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后,可经3条线路直抵荷兰鹿特丹港。
自1990年接轨哈萨克斯坦,新亚欧大陆桥便成为第一亚欧大陆桥(即以俄罗斯东部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起点,经哈萨克斯坦至鹿特丹港的西伯利亚大陆桥)的强力竞争对手,且因其运距更短、更安全(避开高寒地区)而商业优势明显。
.为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优势,更多吸引日韩等国外货源过境中国,铁路系统通过政策倾斜及法规制定,予以过境货物最大的运价支持。
1995年,新亚欧大陆桥首列整列国际集装箱运输专列自连云港发运;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整合为商务部)发布。
以集装箱货运为主,“为委托人办理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国际货代行业应运而生。
“雨后春笋”之后即是“大浪淘沙”。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连云港营业部经理李洪亮感慨道,通过多年市场竞争厮杀,22家货代公司最终构成了连云港货代行业的市场主体。
除了其中3家国企外,驰宇国际在民营企业中规模最大。
国际货代行业主要承接的是经由海、陆运输线路进行“多式联运”的40英尺集装箱业务,货代公司与铁路、港口便紧密联系为一整体。
据李洪亮介绍,货物在其中的流转过程并不复杂:通常货代公司承接业务委托后,提交国际联运运单至中铁集装箱公司;再由中铁集装箱公司汇总运单后提交铁路货运中心;而铁路货运中心作为整个运作系统的核心枢纽,会负责制票、审核,货物抵达港口后便由其安排运输。
“铁路系统在其中的角色,就是为港口和货代企业提供协调和发货平台”。
但事实上,铁路系统的角色并不仅止于此。
网易财经了解到,据相关法规,铁路系统还主导货物运费的定价和调价。
“垄断性质比较明显”,资深反垄断律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博士任力对网易财经表示:“更为关键的是,铁路系统视不同货源一直实行区别定价政策,这也正是连云港会发生骗逃铁路运费行为的体制性原因和前置条件。
”任力所言的不同货源,即出口货物和过境货物。
顾名思义,其区别在于起运地:前者为国内;后者为国外,运输过程中需过境中国铁路线。
为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优势,更多吸引日韩等国外货源过境中国,铁路系统通过政策倾斜及法规制定,予以过境货物最大的运价支持,“简单而言,相比于出口货物,一集装箱的过境货物可享受5到7折的优惠”,任力说道。
更直观的理解,就是“一个过境的集装箱货物的运价,约比一个出口货物集装箱的运价低3000至4000元人民币”。
任力的计算,在最高检的案件通报中亦得以证实。
通报显示:2011至2013年,连云港国际货代企业“利用铁路集装箱国际货物运输中过境运输运费远低于出口运输的政策规定”,“将本是国内出口的货物伪造成过境货物进行虚假申报(出口套过境),致使上述单位或个人每个集装箱骗逃铁路运费4000余元,目前已经查实的涉案总金额达4000余万元。
”通报中提及的“出口套过境”成为本案的核心关键词,这是涉案企业骗逃铁路运费的主要方式。
其具体操作手段是:通过电脑软件修改、贴纸复印等手段制作虚假的国际货物到达海运提货单,填写虚假的货物运单信息。
但问题在于,网易财经查阅相关法规发现,除在《中国铁路法》第十九条里规定“托运人因申报不实而少交的运费和其他费用应当补交”外,对于上述出口套过境的骗逃铁路运费行为,事实上并无针对的相关法律依据。
对此,任力分析道:“铁路系统在制定运价差异政策时,并未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出口套过境行为”。
正因如此,此番连云港“国际货代公司骗逃铁路运费系列案件”的罪名,多为“合同诈骗”。
网易财经获悉,截至发稿,涉案民企中,青岛国联物流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及连云港众和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已“认罪退赃”,其负责人均被判处不到两年的有期徒刑缓刑。
“对于这两家企业而言,属于控辩交易”,亿能国际代理律师对网易财经透露:因涉案金额较小(100万以下),“认罪退赃可从轻处罚并争取到缓刑”;但“其他涉案民企,大多都已二次退侦”。
李洪亮告诉网易财经:“我们获知的消息是要在6月底以前,将涉案民企全部判完”。
“估计没有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判完”,青岛国联物流有限公司总部负责人对网易财经透露,其分公司一直积极配合调查而非“认罪退赃”,所以正准备上诉:而且国企背景公司实力“雄厚”:“案件的涉案金额其实至少高达1亿元”。
如其所言,三家涉案国企背景公司的案件进展则颇显神秘,截止发稿尚无说法。
网易财经在对各涉案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虽案件尚无定论,但另一片未知江湖则慢慢浮现。
连云港货代业集体崩塌之后迅速洗牌“找中海”——不管是涉案抑或新成立的连云港货代企业,在面对网易财经走访时均异口同声强调。
因为,“中海这样的国企背景公司早就开始出口套过境了”,亿能国际相关负责人直言道:“违法操作自中海开始,随后,各民企才纷纷效仿”。
始作俑者“中海”——即涉案企业中的连云港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是个背景强悍的大家伙,据其官网介绍,总部位于上海的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为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所属,成立于1997年并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
旗下拥有控股企业142家(境内103家,境外39家)。
对于出口套过境始于中海一说,连云港多家货代企业相关负责任人及中铁集装箱上海分公司连云港营业部知情人士亦表示认同。
亿能国际代理律师告知网易财经,连云港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在“国际货代公司骗逃铁路运费系列案件”中涉案金额达2000万(目前已退赃)。
据悉,该案中被捕的连云港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其多式联运部经理何炳烨。
网易财经曾多次联系连云港中海总经理童永平,但案发后,其手机一直处于停机状态。
而其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王关来则明确拒发表任何评论。
同样被抓的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章永,在连云港货代企业中颇有口碑:“他(王章永)业务能力很强,被调查也有点冤”,一不愿具名的涉案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网易财经,2014年7月,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过境分公司总经理苏卫勋及其两名业务主管被上海铁路公安局刑拘,“由此,责任全部推到了王章永身上,王本人其实并未参与过出口套过境”。
“因为王章永是公司的法人代表”,连云港港口集团相关知情人称:“先于他被捕的苏卫勋等人一直在暗箱操作,王本人其实并不主管多式联运业务”。
网易财经曾以此向金同富求证,金同富则陷入了长久沉默。
在涉案国企的沉默中,连云港国际货代业在崩塌之后开始迅速洗牌。
网易财经历经两个月调查获知:涉案民企中,驰宇国际已合并到姚富强于2012年注册的江苏泽川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由其妻吴洁琼负责经营;而名为“泛海”“中江”“天达”的三家涉案民企则直接关闭,而这三家企业其实亦实为姚富强所有。
同时,名为连云港西中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货代企业,已转入韩国外商独资的爱思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名为连云港亚铁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货代企业,则更名为连云港恒安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维持。
相比于涉案民企的全军覆没和难以为继,网易财经多方了解到,铁路系统内,目前所知的涉案人员,仅原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连云港营业部主任、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书明及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连云港营业部业务员陈曦二人。
网易财经曾在近日联系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了解相关情况,对方的答复是“太繁忙,没时间”。
而在涉案民企更名或关闭之后,连云港新的国际货代企业开始不断成立:“已经由22家增长到42家”,李洪亮告诉网易财经。
而这,“不过是虚假的繁荣”,与涉案民企负责人彼此熟悉的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及连云港港口集团知情人士,向网易财经分析说:“之前,驰宇、亿能等一批成熟货代公司为连云港业务增量做出了很大贡献,作为最早一批的行业一线负责人,其专业水平和市场洞悉是无人能及的”,正因如此,“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定期向铁总汇报的市场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准确的一线数据其实均来源于这些国际货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