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水质模型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遵守质 量守恒定律,模型发展大体经历了简单的氧平衡 模型阶段、形态模型阶段和多介质环境结合生态 模型阶段。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氧平衡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水体有机污染物(浓度用BOD表示)消耗速率为
L t
便可得出有机毒物在系统内的浓度和半衰期。
K1L
u
L x
K1L
Fick第二定律,河流的离散导致的BOD的变化为
u
L x
Ex
2L x 2
则BOD变化速率为:
L
2L
u x Ex x2 K1L
3.菲克第二定律:解决溶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两个相距dx垂直x轴的平面组成的微体积,J1、J2为进入、
流出两平面间的扩散通量,扩散中浓度变化为 c,则单元体
1
Z (q /V )
2. OECD公式
1
1
7
0.5
Z
V qv
0.6
1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三、有毒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摒弃经验参数,在模型中只出现表征化合物固有性 质的参数(实验室测定,与时间地点无关)和表征 环境特征所测量的参数。 主要考察动力学过程 酸碱平衡,水解,生物降解,光解作用,挥发,沉 淀-溶解作用,吸附解吸作用,生物浓缩,沉积作用 以及污水排放等uxEx2
x 2
K2(s
) K1L
第四节 水质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若忽略河流离散作用
u
L x
K1L
u
x
K2(s
) K1L
t时刻BOD和溶解氧的值分别为
L
L0
exp(
K1 u
x
)
s
(s
0 )
exp(
K2x) u
(
K1L0 K1 K2
)[exp(
K1x ) u
exp(
K2 x )] u
第四节 水质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当 0时,溶解氧浓度为极值,即 K2(s ) K1L
x
代入
s
(s
0 )
exp(
K2x) u
(
K1L0 K1 K2
)[exp(
K1x ) u
exp(
K2 x )] u
得 溶解氧的极限距离
xc
K2
u
K1
ln
K2 K1
1
(s
0 )(K2
L0 K1
K1
)
第四节 水质模型
2。 Thomas模型
在S-P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因悬浮物的沉淀引起的 BOD变化速率
单位时间内BOD的变化率
L u x (K1 K3)L
单位时间内溶解氧的变化率
c u x K1L K2 (cs c)
ln L K1 K3 x
L0
t
积中溶质积累速率为
c t
dx
J1
J2
J1
D(
c x
)
x(Fick第一定律)
菲克第二定律的推导
J2
D
c x
xdx
(Fick第一定律)
J1
x
D
c x
dx
(即第二个面的扩散通量为第一个
面注入的溶质与在这一段距离内溶质浓度变化引起的扩散
通量之和)
若D不随浓度变化,则
c t
dx
J1
J2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三、有毒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有机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包括一下几个过程: 负载过程:污水排放、大气沉降、地表径流等将有机毒物引
入天然水体。 形态过程:①酸碱平衡,影响挥发等作用;②吸着作用,悬
浮物的迁移影响其归趋。 迁移过程:①沉淀-溶解作用;②对流作用;③挥发作用;
④沉积作用。 转化过程:①生物降解作用;②光解作用;③水解作用;④
L0=500*2000/200000=5mg/L
ln L K1 K3 5
5
40
D
(cs
c0 ) exp(
K2 x ) u
( K1
K1L0 K3
K2
)[exp(
K1
u
K3
x)
exp(
K2 x )] u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基本原理:
当入湖污染物为N、P等营养物时,根据质量守 恒定律,湖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不仅与进出湖 泊的数量有关,而且还其沉降速率的影响。
D
x
c dx x
D
2c x 2
dx
故
c t
D
2c x 2
第四节 水质模型
1。 Streeter-Phelps 模型
大气中的氧气进入水体的速率与水中的氧亏值成正比
u
x
K2(s
)
水体BOD氧化引起的溶解氧消耗
u x K1L
河流离散作用引起的溶解氧浓度变化
u
x
Ex
2
x 2
水体溶解氧变化速率
考察湖中磷的变化时
水体污染物日变化速率=日输入-日输出-日沉积
V
dc dt
Ip
qc
p
V
c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1. Vollenweider公式
1
1 1 Z / Q
2. Dillon公式
L(1 Rp )
Z qv /V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3. 合田健公式
氧化还原作用。 生物累积过程:①生物浓缩作用;②生物放大作用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有机毒物归趋的基本原理:
1. 单个过程使某种化合物从水环境中消失速率之和是该化 合物在水环境中消失的总速率
2. 有机物的存在不改变环境参数 3. 吸着速率远快于挥发和转化速率 4. 计算有机物因挥发和转化过程而从水环境中消失的速率 5. 考虑吸着过程对有机物消失过程的影响 6. 考虑有机物的输入、稀释及最终从系统中输出的速率,
u
c
cs
(cs
c0 ) exp(
K2x) (
u
K1
K1L0 K3
)[exp( K2
K1
K3 u
x) exp(
K2 x )] u
D
Dc0
exp(
K2x) u
( K1
K1L0 K3
K2
)[exp(
K1
u
K3
x)
exp(
K2x )] u
第四节 水质模型
河段流量200000m3/d,流速40km/d, cs=9.0mg/L;BOD5=500mg/L污水以 2000m3/d排放,下游5km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