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服饰概述

清代服饰概述


(五)鞋
汉女缠足,多着木底弓 鞋,鞋面多刺绣、镶珠 宝。南方女子着木屐、 娼妓喜镂其底贮香料或 置金铃于屐上。
(六)发髻
汉女留牡丹头、荷花头等。中期,汉女仿满宫 女,以高髻为尚,如叉子头与燕尾头等。清末 又以圆髻梳于后,并讲究光洁,未婚女子梳长 辫或双丫髻、二螺髻,喜在头上插上鲜花羽毛 等饰物。北方妇女常在髻上插银簪,南方妇女 喜欢横插木梳。平时不戴帽。北方天寒时,着 貂毛翻露于外的“昭君套”。南方一带则大多 戴兜勒,称脑箍,在黑绒上缀珠翠绣花,带子 结于脑后。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 黼、黻八章在衣上; 其余四种藻、火、宗 彝、米粉在裳上,并 配用五色云纹。
康熙礼服-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
清代礼服之一 圆领,对襟,平袖, 左右及后开裾 缀铜鎏金圆扣五枚。
(二)吉服
也称彩服,一般用于典礼, 如慰劳将士、受俘、赐大臣 饮宴、及祝寿等活动
大襟马甲
一字襟马甲
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
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因其 形似牛舌,而俗称“牛舌头”,下结以 布或绸缎,中间开衩,用钮扣系上,夏 用纱,冬用毛皮或绒,春秋两季用湖色 缎。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
形似菱角。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 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 面料, 边缘镶海龙绣饰。夏天用石青色面料, 加片金缘边。
及脚面的旗装,外罩坎肩。坎肩流行 于清代,但并不是满族的传统服装, 它是满族入关以后,在和汉族的杂居 相处之中,向汉族人学习而来的。当 时汉族的坎肩样式比较简单,既没领 也无袖,后来满族人对坎肩进行了改 造,把滚边和绣花装饰在坎肩上
(三)鞋:
旗女天足,着木底 鞋,底高一二寸或 四五寸,高跟装在 鞋底中心,有形似 花盆称“花盆底”, 形似马蹄的称“马 蹄底”。
穿窄袖、大襟、花缎、阔边大袄汉族女子
汉族女子的日常装束
(二)裙:清代裙主要为汉族妇女所穿。晚清时期满汉服装相互交流,裙
广为满汉妇女穿用。普通妇女日常穿用之裙有马面裙、百褶裙、鱼鳞裙、凤 尾裙、襕干裙等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裤子:多为侍婢或乡村劳动女子所穿着。因上衣较长,着坎肩时
坎肩也较长,所以裤子在衣下仅露尺许。腰间系带下垂于左,但不露于外, 初期尚窄下垂流苏,后期尚阔而长,带端施绣花纹,以为装饰。
穿 吉 服 的 雍 正 皇 帝
(三)常服
也称燕服,闲居时的便 装,清朝皇帝有时在内 廷召见臣下,也穿燕服
康熙行服-石青缎貂皮行褂(秋冬款)
(四)行服
皇帝出巡、行幸、或出 征时穿的,衣服的颜色 和纹饰没有严格规定冠 的形式如同常服冠,用 黑狐或黑养皮、青绒制 成,夏季用藤竹丝,顶 和梁都用黄色,前缀一 枚珍珠,行褂是石青色, 马褂,长度与坐姿取齐, 两袖的长度至肘。
一、满族女子
满族女子、皇族命妇的朝服与男子朝服 基本相同,唯霞帔是女子专用。 满族女子平时着袍、衫,初期宽大后期 窄如直筒。在袍衫外加着坎肩,一般与 腰际平,亦有长与衫齐者,有时也着马 褂,但不用马蹄袖。上衣多无领,穿时 加小围巾。 .
梳两把头、穿旗袍、系围巾的女子
金约 端罩 朝袍
彩帨(shui)

叁清
章代
女满

汉 女

子 服
饰装
女子服饰
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 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 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 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 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 头),穿“花盆底”旗鞋。
(二)袍袄
游牧民族惯骑马,因此多开 衩,后有规定皇族用四衩, 平民不开衩。其中开衩大袍, 也叫“箭衣”,袖口有突出 于外的“箭袖”,因形似马 蹄,被俗称为“马蹄袖”。
清代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 帝,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 蟒袍又谓“花衣”,是为官 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之内的 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 爪数区分等级,
清 代
服 装
目 录
壹 贰叁 肆 伍
清 代 历 史 背 景
清 代 男 子 服 饰
清 代 女 子 服 饰

清代

服饰

在现

代的

运用

回 顾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文艺复兴分为几个时期?
文艺复兴服装的造型手法有哪些?
课程目标与重难点
课程目标:1.了解清代的男女服饰特点 2.了解清代官服的特点 3.了解清代的首饰特点
重点:清代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难点:清代女子服装的变化
第 壹历 章史


一、朝代背景:
清朝(1636年—1912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满洲 爱新觉罗氏;自1644年清顺治帝入关到辛亥革命为止,共经历了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 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至1659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 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 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 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 侵,中国人民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 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第 贰清 章代
男官
子服

与 民
饰服
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 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 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 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 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在完全 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 的十二章纹饰。
一、皇帝服饰
(一)礼服包括朝服、朝冠、
朝带、朝珠、端罩、衮服等等
(四)旗 髻
满女梳两把头,满族人称“达拉翅”。 后来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不断扩 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 一般用青素缎、青绒做成,称为“旗 头”或“官装”,俗称“大拉翅”。
一把头
旗头
二、汉族女子
汉族女子平时穿袄裙、披风等。上衣由内至 外为:肚兜、贴身小袄、大袄、坎肩、披风。 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 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颜色大多用 红、桃红、水红之类。女子的下裳,多为裙 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 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清末, 在普通妇女中间,逐渐流行穿裤。
阴阳头
清代男子的形象主要有:
①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身 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②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腰 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荷包、 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③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长 裤,扎裤脚,罩马甲,或加套裤,下着蓬草鞋。 这种服式延续至20世纪下半叶。
《延禧攻 略》娘娘 们的“咬 唇妆”, 参照清朝 女子妆容 图鉴画出 的“点绛 唇”。
晚清女子妆容
第 肆清 章代
首 饰 特 征
观 察 这 两 张 图 首 饰 特 征 ?
钿 子
一、清代首饰特征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最后阶段,首饰的制作工艺集历代之大成,种类之 繁多、纹样之精美、造型之独特为历代之最。清代首饰在继承了历代首饰的同时, 又根据本民族之特点,创制出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首饰来与之相应。 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 珐琅作等处承做。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 量之巨难以数计。同样这些首饰中间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后妃们的首饰按习 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
马面裙
马面裙侧面打裥,如果 所打褶裥细密,则为百 褶裙
为避免细密的褶裥走形, 其间以丝线衍缝固定, 行走转侧时,裥部作鱼 鳞状,即为鱼鳞裙
若无褶,仅饰以异色滚 边者,则为襕干裙
清代凤尾裙
(四)镶滚彩绣
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 特色。通常是在领、袖、 前襟、下摆、衩口、裤管 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 以绣、绘、补花、镂花、 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
(七)妆容
清代女子妆容宫廷民间反差大。 官宦及宫廷女子着色沿袭秦,以橘色为 主,艳丽的色彩张力是清上层的着妆风 尚。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占据 主位。眼妆反强调素净。脸颊着色偏暗, 唇色艳红居多,强调艳丽雍容。 民间多素净。但总体与其他朝代相比, 妆容严谨,一丝不苟,较死板。
清朝女子的唇妆追求的是一种小而薄的感觉。嘴唇都是上唇几乎不涂,下唇只涂抹内唇部分,从 中间向两边减淡, 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像现在特别流行的“咬唇妆”。
便帽: 瓜皮帽--官员燕居及土庶男子则多戴瓜皮帽,帽上用“结 子”,以红色为主,丧用黑或白。清末以珊瑚、水晶、料珠 代之。帽缘正中饰以四方形帽准,材质多为玉。
清代男子的形象发型:
常看的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 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 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 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 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 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 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 就是光头)阴阳头是清末才慢 慢出现的。
二、官员服饰
(一)补服
清朝的补服,也叫“补褂”,为 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 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补子 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清 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 的一种官服。
文官补子
武官补子: 一品麒麟 三品豹 五品熊 七八品均为犀牛
二品狮 四品虎 六品彪 九品海马
圆形补子有以下几种: 皇子,龙褂为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 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团,间以五彩 云纹 亲王,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 两肩为行龙; 郡王,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 一); 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 贝子,绣五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