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申遗

京剧申遗

"国粹"京剧申报世界"非遗"(正式文本已提交联合国)本报讯(记者雷新)国粹京剧已经正式申报联合国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关正式文本日前已经提交联合国,并在要求下也提交了补充材料,具体结果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下半年公布。

"最终结果将在下半年揭晓。

目前来看,京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努力很有可能成功。

"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在电话里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京剧和中医在去年10月开始的申报工作,日前都已提交了正式文本。

"记者了解到,2009年中国总共26个项目申请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终京剧和中医2项通过了审核,而且尤以"京剧"申遗为重,我国有几个地区甚至申请京剧作为本地区申报世界"非遗"的候选项目。

(10日来自联合国的消息称,中国传统的京剧、中医针灸已经列入今年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候选名单。

目前,中国传统的京剧已经列入今年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候选名单。

从明天开始到19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对各国申报的遗产展开审议。

)京剧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枝娇妍的花朵,她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戏曲中保留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致、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成普遍、影响最深远的剧种。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堪称“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而作出的卓越贡献。

众所周知,自去年中国书法、南音、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中国已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期待京剧和中医为这个名录锦上添花,当然京剧作为世界'非遗'也当之无愧。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相关负责人在电话里透露,2011年至2013年,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将完成"中国京剧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预计投入费用共计3000万元。

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将整合全国戏曲学术力量,全面启动"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工程,编纂《京剧大典》、《京剧百科全书》。

此外,京剧艺术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将全面展开,各地保存的京剧文献、文物,如总纲、总讲、身段谱、工尺谱、串头、单头等将进行系统的分类、影印、出版,同时对京剧唱片、音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京剧艺术数据库"。

据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透露,2011年至2013年,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还将完成"中国京剧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预计投入费用共计3000万元。

从2010年到2014年,京剧传承机制也将逐步得到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待遇也将提高,预计向每位国家级传承人每年发放约2万元的传承活动补贴。

京剧是我国品目繁多戏曲种类中的翘楚剧目。

京剧自200多年前诞生以来,一直深受追捧青睐,产生众多京剧名家,京剧通过其曲妙唱腔和功夫深受民众喜爱,通过"唱、做、念、打"艺术手法,将其内容呈现给观众,自问世以来便大受欢迎,很多名作经久不衰,堪称在中国无人不知,无愧"国粹"的盛誉。

当前,虽然大多数京剧院团仍然依靠政府补贴养活,但京剧市场化道路已经开始"试水",《赤壁》等新京剧在国外的演出为中国京剧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名。

前些年在与韩国关于书法、韩医的非遗争夺战中,"申遗"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京剧作为国粹申遗更是反映了民众的真实呼声。

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谋划京剧现代戏"是中国京剧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包括创作新的优秀剧目、推出新的领军人物并由此培养新的观众群体三个方面。

也有人不赞同京剧挂上"博物馆艺术"的头号。

然而,申遗成功意味着对京剧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剧种的认可,在这一点上很多人的意见始终保持一致。

对于这次京剧是否能够申遗成功,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表示,中国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对于此次京剧申遗,她是很有信心的。

王蓉蓉:我觉得我特别有信心,京剧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的色彩,这个代表性可以说在全世界它是非常有特点,是独一无二的,京剧艺术它是综合艺术,它跟其他的艺术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特别有综合性,非常丰富,所以我觉得这个特色那么是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一门艺术当中没有的,只有中国有。

另外,最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京剧艺术可以说是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整个文化方面的,它都包括,真的是门综合的艺术,非常博大精深。

中国京剧简介·中国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有“国剧”之称。

·欧洲人习惯称其为“北京歌剧”。

·自成体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集“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唱腔旋律优美;舞蹈语汇丰富;服装工艺考究,化妆色彩鲜明,极具观赏性。

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京剧是徽、汉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产物。

但在形成过程中,汉调实占重要位置。

严格地说,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徽班则是融会徽汉二调演员同台演出的“载体”。

因此专家有谓:班曰徽班,调曰汉调。

没有徽班,汉调演员无所依附,京剧很难形成。

但是没有汉调演员,只有徽班,则缺乏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照样无法形成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

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

四平调、反四平调、汉调等都从属于二簧,南梆子、娃娃调则从属于西皮。

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

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使用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唢呐等,而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

京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现已不再立专行。

各行当内部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旦行就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之分。

其划分依据除人物的自然属性外,更主要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其中《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野猪林》、《二进宫》、《拾玉镯》、《挑华车》、《四进士》、《搜孤救孤》、《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剧家喻户晓,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改编、移植、创作了一些新的历史剧和现代题材作品,重要的有《将相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海瑞罢官》、《曹操与杨修》、《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黛诺》、《骆驼祥子》等。

京剧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演员,如清末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刘鸿声、田桂凤、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等,民国年间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杨宝森、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金少山等。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惊梦》、《穆柯寨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京剧服装简介蟒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即蟒袍。

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

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

蟒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富于象征意义。

蟒衣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它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

主要纹样是龙及“蟒水”,陪衬纹样为日、山、流云、“八宝”、“八吉祥”等。

龙的具体形状有:团龙、行龙、大龙等三种,有的端庄严谨,有的昂扬矫健,有的气势宏大。

不同的龙形在服装上各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主要使用十种纯色,分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

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红)、蓝、湖、香。

京剧服装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色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

又因为它是一种刺绣之服,金银线(复合色)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

对于具体人物,力求扩展服装基色(主色)的面积,造成“一人一色”的效果。

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红团龙蟒:应用的范围很广,为身份高、性格文静的人物所用,如皇叔刘备、驸马陈世美、巡按王金龙等。

绿团龙蟒:一般为红脸的忠义之士所用,如关羽、关胜、赵匡胤等。

相关主题